玉兰听了,点点头,又摇了摇头道:张大哥,小黑,我在看到史书上讲到的这些后,也和你们有一样的想法。可是太后也和我谈过武帝之事,她老人家却有不同的看法。
娘说什么了?龙儿奇问道。
玉兰道:太后说这‘巫蛊之祸’不同于别的冤案,对于武帝来说,他的汉家天下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侵犯的。当巫蛊之祸一开始,许多牵连其中的人纷纷因此而死时,已经说明了武帝为了捍卫自己的天下,对于任何人都不会留情。而当时的卫皇后,太过于明哲保身,只求自己无过。其实以她身为皇后之尊,完全可以向武帝进谏,劝说武帝冷静行事。只可惜卫皇后太过懦弱,一步步地将自身所拥有的大好机会错过,终至形势难以扭转了。
可是,玉兰姐,那武帝那么绝情,一个年老色衰的女子,又能如何呢,娘这样说卫皇后,是不是有些偏呢。龙儿听了,不解地道。
龙儿,我当时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也是这样子问太后的。可是太后说,那时的卫皇后,不是刚入宫时的弱女子,而是身为国母,为身掌后宫之主。但是她知道武帝好色,而自己年老色衰,便主动避让三舍。但是卫皇后这样子做,还给外人造成了她软柔可欺的印象。卫皇后可以不争宠,但她不应该不争位。因为她与世无争,那么巴结她就没有用了。于是那些趋炎附势,结私钻营的人们,纷纷投奔到王夫人李夫人赵婕妤等武帝先后宠爱的妃子们周围。正所谓君子不惧,小人难防,正是在卫皇后的一味退让下,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才敢猖狂到连皇后和太子都敢陷害。
张道陵听了,不禁叹道:当今太后果然是女中豪杰,她所说所识果然不同凡响,想她自和帝之后,以一女子之力,内助天下百姓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外平西羌之乱,世称她老人家兴灭国,继绝世。若无坚强个性和大智慧,又怎能力挽狂澜啊!
玉兰听了微笑道:张大哥,太后得你如此夸奖,不胜之喜,必将引你为知己。说到这里,玉兰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可惜天下像张大哥这样明事理,懂太后心思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否则她也不会总是那样郁郁寡欢了。
唔,太后因何事心烦呢。张道陵忙问道。
玉兰道:哎!说起来这也是十年前发生的一档子事。那时安帝刚被立为帝没几年,郎中杜根上书由安帝亲政。太后知杜根此人,行事鲁莽,但为人还是不错的。可是他却不明白太后的一片苦心,太后虽然不恋权,但是当时和帝去世不久,太后好不容易稳住朝政,内外尚且交困,此时便放权,岂不断送来之不易的太平日子。为此,太后虽然知道杜根并无恶意,但他此举却会成为他人夺取皇位的借口。为了压制住朝廷内外的蠢蠢欲动的不臣之心,她只能下令逮捕了杜根等人。依朝中大臣之意,应杀了杜根,杀一儆百。但太后怜其罪不致死,便暗中吩咐行刑者手下留情。只是将杜根用白袋子装着,装作要将他在大殿上活活打死的样子。行刑人依太后的意思,没有太用力,打完就用车把杜根扔出城去,杜根得了性命,逃到宜城山里做了一个酒保。杜根一直以为是自己命大的缘故,却不知是太后故意饶他不死的。因此有许多人私下里议论此事,称赞杜根的胆识,非议太后。但太后却只当是不知,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治理好天下,为百姓谋福。她一心为国,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这才导致身体日益虚弱的啊!
古来圣贤皆寂寞,今古皆同。想来太后听诵佛经,应能看开了。张道陵感慨道。
是啊!自打这回她病好之后,尤其是有了龙儿小白小黑你们三个女儿,心情非常好,纵是她得病时皇帝的一些举动,太后也不以为是。
龙儿听了,心中也是高兴。偷眼看了下金蝉,见他面色如常,但眼中也流露出喜色。当下得意地笑着问玉兰道:玉兰姑娘,太后对武帝和卫皇后还有什么评价吗?
太后说,若论人之常情,那汉武帝确实冷酷无情,但他身居帝王之位,对卫皇后比之前的陈皇后算是格外开恩了。像武帝武帝这样杀人不眨眼和大权独揽的冷血帝王,在如此生气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儿女孙辈都下得了杀手的人,却没有杀卫皇后,也算是难得了。
哼,我看他是等卫皇后自寻了断,免得他背负杀妻之名。龙儿听了不平地道。
不是的。龙儿,你不知道,历朝历代,都对起兵造反最为敏感。对敢于犯有此罪的人,全都是诛灭九族。但唯独武帝对卫皇后没有问罪。而且他从不怕背负杀妻之名。因为此事过后,武帝又立了他所宠爱的钩弋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却亲自下令杀了钩弋夫人。
啊?众人听了,无不骇然。
这些都是真的。所以太后说,若论天下帝王,想来也只有和帝,对她,算是真爱。
众人听到这里,想起和帝为了活命,竟然用太后所生亲生儿子来自己祈福。太后若是知道这一点,肯定不会这么说的。
龙儿叹道:这宫中,真是不是人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