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发兵东南,以大理寺、吏部、礼部三司共核天下官员。”
他的话,说的很认真,引得百官微微沸腾。
正明帝面上闪过一抹不喜,郑赤霄这个人,为人太过刚正,圆滑有缺,这个时候说这种话,是将朕放在火上架着吗?
本就对张维正专权有些不满的他,在这一刻将这种思想加持到整个儒林。
刘喜时刻都注视着皇帝的眼色,见此连忙上前说道。
“陛下,左大人覆灭孙家,斩杀南苏郡守岳冲,当居首功,陛下之前还说要赐封他呢。”
就像是救星一般,刘喜话音落下,百官看向他眼神皆带着几分感激。
正明帝扫了一眼从始至终都未开口的张维正,“张相觉得如何?”
“老臣老了,此事陛下决断便可。”
“那便封他做个县男吧,之前昌邑缠着朕说了好几次了。”
正明帝似开着玩笑,百官却无人开口。
皇帝任命爵位,本应是大事,但今日这般情景,所有读书人噤若寒蝉,以往最善挑刺的御史台,在这一刻也掩鼓作息,不置一言。
只是,在朝廷的儒士,终究不是东南那帮奴颜媚骨的官员。
去岁刚从御史台调任大理寺卿,时年九十二岁的周检用一种莫测失望的眼神看着昔日的下属。
他眼神微微暗淡,昔日元吉帝在位,皂衣处初设,沈光仗义执言,敢于叫皇帝下罪己诏而被王卢杖毙在午门之外,从此之后,御史台上下像是被打断了脊梁一般,沉寂了太久。
周检微微先前一步,“老臣以为不妥!”
正明帝面皮不动,只是微微挑眉,面上微微带上几分尊敬,九十三岁的儒士,无论修为是否高强,都值得他尊重,“周卿觉得有何不妥?”
“封侯者皆因功封侯,自古皆然然左道奇之功,老臣以为…不够!而且左道奇…乃宫中出身。”
左道奇虽灭了孙家,斩了岳冲,但南苏城终究是毁了,功过相抵,左道奇身为钦差,何谈有功?
话音落下,周检面上闪过颓然。
相比沈光,他圆滑了太多,若是换了沈光,此刻应该不会管皇帝的心思,直接怒怼皇帝,质问其为何不治左道奇之罪!
一直稳坐高台的张维正,在此刻终于开口,“左道奇去东南,本是老夫为准备天元盛会,让其人去历练,他发现了南苏城之变,遂老夫以尚书令责其为使,此皆其人功也。”
“况昔年临朝封大宦官魏明为紫阳候,我大晋气魄,当不亚于旧临。”
周检闻言,不由默然。
从始至终,对于南苏城的事情,朝廷中知道所有消息的,其实并不多,深知其来龙去脉的,更是少之又少。
正明帝轻声说道,“周卿可还有异议?”
周检默然退回官列。
正明帝又道,“左道奇有功,朕愿赏,刘喜。”
“传令下去,封左道奇为灵县男,食千户。”
复而,他又看向百官,脸上忽然浮现一抹笑意,“左道奇之功,朕觉得区区男爵,不够,敕封时记得告诉他,若是天元盛会能夺魁,朕封他为子候。”
百官再度漠然,周检一样如此。
唯有姬潜朙,用一种探寻的眼神扫过张维正。
如今这小皇帝,对于平衡之术,似乎愈发娴熟了。
打压了张维正为首的儒,却又提拔了与宗人府有仇的左道奇。
偏偏都压在两方势力能够承受的范围,而这样的试探,这段时间正明帝已经越来越频繁。
——
朝中如何波诡云谲,对于左道奇而言却是没有丝毫改变的。
他依旧在思索着他回京之后,宣告自己恢复男儿身后的一切变化,因为金手指的存在,对于很多人的经历与性格分析,他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推演能力。
南苏城的事情,随着沿途官员的奔走相告,终究是传开了,于是在马车距离京都数百里的地方,湖州布政使与阳春王府的人便着手迎接,身侧是前来宣旨的刘喜。
他本不该来,但他终究是太监,太监最了解太监,他自认自己对左道奇很了解,于是愿意将宣旨的地方改到城外,好为左道奇壮些声势。
正明帝对此,是不置可否的态度。
一夜屠城二十万,镇压东南雄族,让左道奇在民间的声望逐渐高升。
左道奇行至远处,见远端人声鼎沸,为首者中刘喜赫然在列,他叹息一声。
“徐师,你…”
扭头间,车中早已无人。
他苦笑一声,从空间戒指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数口棺材,又将被炼化为天龙的巨蟒召出。
“法海,你驮着这些棺材。”
“是,老爷。”
见识过左道奇以登楼杀阴神的法海,这会儿表现的极其温驯。
要见朝廷的人了,他终究要作出样子,至少不坠他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