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神通如意传 > 五百六十三章 石头莫添堵

五百六十三章 石头莫添堵(1/2)

    这人关了屏幕,转身走到窗前,这里是三楼,可以看到会所的大门,外面正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雨水落在玻璃上,变成一个个小小的水珠。

    水珠慢慢的滑下,玻璃窗外的街道上,几个行人正打着伞急匆匆的赶着路。

    一百米开外,是一座小山坡,山坡上放了一块五米多高的石头,石头上写着四个红色的大字——天道自成。

    抬头看了看天,阴沉沉的,一层薄薄的乌云笼罩着天空,几滴小雨落在这人脸上,这人把眼一闭,深深吸了口气。

    先生,客人快到了。一个轻柔的女声在背后说道。

    嗯。

    我给您温壶水吧。

    不用。

    您在想什么?

    云间甲子三秋雨,日射淮南一带山,变天了。

    一甲子才下三秋的雨,那剩下的五十七年,岂不是要旱死。项安世这首诗,只怕有误。女子笑道。

    你这样解释,虽然有些戏谑,可未必是错的,但这可不是平庵公本诗的原意,项安世,他可是个经学家。男人说道。

    一甲子,不就是六十年么?怎么只下三个秋天的雨呢?女子问道。

    ‘甲子’在这里,是说他写诗的那一天,正好是甲子日。至于三秋么,一年四季,一季有三月,一秋有三个月,第三秋,正好是农历九月。

    所以这里,三秋雨的意思,指的是九月的雨。男子说道。

    哦。女子支应了一声。

    《诗经·王风·采葛》有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也说过: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男子说道。

    您读的书可真多。女子笑道。

    你别急,三秋还有一个意思,它就是指的三年。

    在古代的逻辑用语里,与大名相对而言,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相替言,经常用在诗词歌赋中。

    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中说: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所以我才说,你未必有错。男子笑道。

    先生,那这项安世也真是个奇人了。女子说道。

    哦,何出此言?男人问道。

    晋朝陆机的《挽歌》中说: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你看看这句‘万世安可收’,正好有这项安世的名字在里面,可见他读的书该有多少。女子说道。

    不错啊,你最近长进了不少,悄悄看了不少书啊。宋代李弥逊的《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中说: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

    我看你也算是‘悄然学女子,一刻比三秋了。男子称赞道。

    先生又拿我开心。女子笑道。

    《燕山外史》第二卷里说: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用在你身上,再好不过了。男子说道。

    女子听了一笑,三秋还可以专指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三个月合起来,也称三秋。

    知道你还那样说。男人问道。

    我见先生似乎有些感慨,是刚才看的东西不舒服么?女子问道。

    感慨?男人听了一愣,又把脸转向窗外,看了看窗外的蒙蒙细雨,轻轻吐了口气道:真想能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说到这,男人转身想去拿桌上的茶杯,却一眼瞥见门口那块巨石,口里轻轻的啧了一声。

    怎么了?女子问道。

    门口的那块石头,明天叫人把他搬走吧。男人说道。

    先生,那是山水帮的孟九龄叫人放的,得问问他们的意思。女子说道。

    门口放块石头,那不是添堵么,男人说道。

    您当时还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女子说道。

    男人听了眉头一皱,把头一偏,看了看桌上一盒名片,名片上印的名字是——李玉。

    不用问他们了,现在就跟前台说一下,通知大堂的人,叫他们找个吊车把它弄走。男人说道。

    哦,好的。女子起身出了房间。

    现在看到这块石头,李玉实在有些添堵。今天报上来的所有信息里,全是跟石头有关的。

    潘园观烧的毛发全无,被人当场劫走了霍起垒;派去海门的三仇死了一个,另外两个下落不明;方才视屏里,巴吉岛上的人被黄蜂叮得跟个馒头一样;郭向阳那边安静的如同一口井,顾清风不降反升,直接调去了上海。

    这些,他并不在乎,他真正在乎的是,这一切,都不是那块石头的手笔,也就是说,对方还没有拿出他的实力。

    摸不清他的底,还不是李玉难受的地方,李玉真正难受的地方是,那个人得到的东西,是他用尽了所有的阴谋阳谋都得不到的。

    这种东西,叫做自然而然。

    在这种力量面前,一切技术和手段,仿佛空气一样,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实在要说有什么作用,那就是提供了氧气给他呼吸。

    他等那个传说等了三十年,他用尽了所有的心思,花了所有的努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