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战术机甲!”
走在徐川的身旁,董安教授满脸自豪的开口介绍:“这是我们结合了空天战舰部队的全适应型外骨骼装置和战术机甲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以‘人机一体’节点化作战体系的核心的全新单兵作战机甲设备!”
“我们内部称它为‘天兵’,取义为‘代天巡狩,降维打击’。”
“它的整体结构分为三部分,中枢神经与感知系统、机动与力量系统、防护与武器系统三大模块。”
“其中中枢神经与感知系统采用了星光科技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
“而机动与力量系统则依赖我们自己开发的人体仿生学机械臂和配套的钛合金主骨架为基础。”
“这套系统,能让普通战士轻松背负60公斤载荷,在复杂地形下持续高速机动,冲刺速度可提升60%,跳跃高度翻倍。”
“在防护上,我们采用了模块化复合装甲,重点部位可以抵御12.7毫米穿甲弹的直接射击。”
“更重要的是,它内置了主动温控与三防系统,能让战士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战斗力。”
说到这,董安教授激动兴奋的神色缓和了不少,略微有些遗憾的继续道。
“若要说缺陷的话,那就是供能系统了。”
“目前天兵战术机甲主要以安装在躯干、四肢以及背甲侧部的锂硫电池进行供能。”
“一套完整的能源系统,总计12块大容量的锂硫电池仅能支持天兵战术机甲在战场上活动2个小时左右。”
“这算是它最大的缺陷了。”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感到有些奇怪,思索了一下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也就是说它的续航还比不上‘空天战舰部队’那边的全适应型外骨骼装置?”
他记得当初前往英国的时候,郑海就曾穿过那种全适应型外骨骼装置,作战时长好像超过了5个小时。
一旁,董安教授点了点头,解释道:“是的,比不上。”
“全适应型外骨骼装置的重量和结构都远比天兵战术机甲更简单,驱动它耗费的能量也更低。”
“甚至因为结构更简单,全适应型外骨骼装置还能通过使用者的肌肉来辅助降低能耗。”
“但天兵战术机甲不行,虽然我们同样参考了这部分的设计。但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耗能模块,使得它的能耗远大于前者。”
“不过在节能模式,也就是关闭大部分的非必要模块的情况,仅仅是支持机甲正常行走活动的状态下,续航可以做到5小时左右。”
一边听着董安教授的介绍,徐川点点头,仰望着这台战术机甲的头部盔甲部分。
毫无疑问,这是最引人瞩目的部分。
从观感上来说,它并非传统的球形或方形,而是更似一顶融合了古代将军兜鍪与现代流线型设计的战盔。
头部盔甲的正面,在眼睛部位是一块深色的护目镜,狭长的造型一直延展到了耳部的区域。
不过它占据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并不像宇航服的航天头盔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
“驾驶员能够透过这个护目镜从里面看到外面吗?”
目光落在天兵战术机甲的护目镜上,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个视野弧度,会不会有些过于狭隘了?”
一旁,董安迅速点了点头,笑着道:“当然可以。”
“这块目镜如果不启动的话,它在正常状态下和普通的墨镜区别并不是很大,可以提供一定的视线给驾驶者。”
“不过正如您所说的一样,单纯的依赖它,视野弧度确实并不大。”
“但它仅仅是在非执行任务的时候使用的,比如正常的行走运动等等。”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也将目光投向了天兵战术机甲的目镜,紧接着说道:“在战时天兵战甲操作者对外的感官并不依赖目镜,而是通过徐晓教授开发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结合了雷达、视觉扫描、夜视、热成像、激光测距等技术,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做到了360度无死角的观测。”
“战斗的时候,这块护目镜会启动变成一块类似于显示屏的结构,并连接上中枢控制系,显示一部分战斗数据和相关的信息。”
“当然了,考虑到驾驶者,也就是人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接受360度的视野会导致感官系统方面的错乱和神经系统压力的问题。”
“目前我们采用的做法是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传导180°到200°的视野角度,而剩下的视野观测则同时通过头盔上的这块护目镜进行显示。”
“尽管这依旧会对驾驶者造成一些负担,但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了。”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也就是说,在战斗的时候,机甲内的操控人员是无法看到外面的?”
听到这个问题,董安教授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理解,战术目镜在启动的时候会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