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国院士 >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来自小行星带的超级宝藏!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来自小行星带的超级宝藏!(1/3)

    将科研设备投放到一颗小行星上,和将其投放到月球、火星这些星球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者的引力再低,也足够让航天器和探测器降落在表面上。

    而小行星不同,1000米直径的小行星虽然听上去已经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数字,它的体积比华国制造过的最大的空天母舰·巡天号还要大上数倍。

    但它自身的质量仍然不足以产生足够吸附物体的引力。

    正常的情况下,在太空中将一台探测器设备投放到这样一颗小行星上,那么两者之间的碰撞产生的作用力足够将探测器重新推回太空了。

    1000米直径的小行星极其微弱,它的引力大约只有地球引力的1/3400,表面重力加速度大约在&bp;0.0003到&bp;0.003&bp;m/之间。

    一个在地球上体重75公斤的人,在这个小行星上“称重”只有大约22克。

    如果你登陆了这颗小行星,那么你在上面轻轻一跳,就可能永远飞入太空,再也回不来了。

    在这种环境下,人类无法正常行走和活动,任何轻微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永远离开这个天体。

    它的引力主要作用范围也非常小,只有在非常靠近其表面时才能被明显感觉到。

    这也意味着在月球和火星上能够使用的月球车/火星车这些寻常的探测器不可能应用在这种小行星上。

    不过在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初期,CRHPC机构的工程师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来自下蜀航天基地那边的工程师在月面采矿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爪钩型’移动履带。

    这是一种仿生科技,类似于蜈蚣螃蟹这类多足动物的移动方式。

    部分爪钩可以将自己固定在地面的岩层泥土中,而另一部分爪钩则可以伸缩着向前移动。

    依次反复,发射上去的探测器就可以移动了。

    只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而已。

    不过对于小行星的资料数据采集与探测来说足够用了。

    当然,这并不是这台探测设备登陆小行星将自己固定在小行星表面的全部措施。

    毕竟受小行星和陨石地质材料的影响,爪钩固定系统也有失效的可能性。

    比如当探测器行驶到一处尘埃泥土厚达几厘米甚至更深的软土上,爪钩可能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力量。

    那么这个时候安装在这台探测设备背部的小型霍尔单元推进器就能起作用了。

    尽管由锂硫电池供能的小型霍尔推进单元只能提供十几牛的推力,但也足够将探测器压在小行星表面,不让它飞向太空中。

    悬停在小行星3261号的上方,航天飞机的操控室内,詹经亘带着虚拟头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链接上了探测器的扫描系统。

    那安装在探测设备上的摄像头,以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视觉传递进了他的脑海中。

    在虚拟现实化技术成熟的今天,将摄像头、传声器等视听觉设备的数据转化成脑电波输入大脑中,形成对应的画面早已经应用在各大领域上了。

    医疗领域就不必多说了,星光虚拟现实科技公司推出的脑机接口技术+各类仿生学器官,已然成为了全世界残障人士的福音。

    而教育和工业上的发展更是蓬勃到极点。

    在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引进虚拟现实系统,利用它来完成各方面的教学工作。

    比如医学生可以在虚拟人体上进行无风险的手术解剖;飞行员、宇航员在VR模拟器中应对各种极端情况;电工、焊工可以进行高危作业的练习。

    而工业上,无论是汽车、飞机还是建筑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在虚拟空间中1:1地审视产品原型,进行装配模拟、人机工程学分析,甚至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就发现潜在问题,缩短研发周期,节约大量成本。

    这毫无疑问大大降低了成本、风险和门槛。

    透过探测设备传递回来的视野,詹经亘操控着‘爪钩型’移动履带不断的往前挪动着。

    终于,在崎岖不平的小行星表面,他总算是找到了一处凹陷下去,但又算是比较平台的区域。

    利用‘爪钩型’移动履带将探测器固定在了小行星表面后,詹经亘开口道:“安格斯教授,可以开始了。”

    “OK!”

    应了一声,一旁的安格斯迅速操控着探测器开始对这颗编号3261的小行星进行勘探。

    很快,一台地质雷达仪探测装备从探测器的右侧缓慢的延伸了出来。

    从名字就能知道,这种一种通过发射机向地下发射纳秒级电磁波脉冲(脉冲宽度0.1),当电磁波遇到不同介电常数的介质界面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机捕获回波后依据波形特征计算目标体深度及物理属性的设备。

    信号处理系统通过回波时间差确定探测距离,幅度变化反映介质差异,波形畸变指示构造形态并分析目标体结构与位置。

    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