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太乙,也有太一的流言。
至于所谓东皇太一,则是太一神话之后的事,与太一神又不是一回事。太一算是最初最古的至高神。
只是太一处在的时代,三清尚未是道祖,没有现在这样的强势。
后来三清成为道祖,化果为因。
原本所在的时空,三清便成了道祖。
此是移后做前。
因为三清道祖,颠倒真假,编织历史,占据最初最古的时光。元始天尊更是号称诸果之因。
秦川对此就很有体会。
他的生生世世源头被元始道相占据,连太清的太极图都影响不了。
元始之霸道,在三清中可算首屈一指。
于是有西方二圣中的另一位道人,创出梦中证道之法。
阿弥陀更是发下宏愿证道。
都是为了避开三清道祖,以虚证道。
于是有了世尊如来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如露亦如电,皆作如是观。
可以说,由于三清道祖占据了三千大道,才使得后来者不得不另辟奇径。譬如西方二圣开辟四万八千旁门证道之法。
昊天则开创天庭,统领众神,为大道之子。
这是主动认爹。
但三清道祖已然是大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而昊天虽然至高无上,却又低了三清道祖一层。
昊天不得已之下,才有了玉皇大帝,接替昊天之位,成为新的天帝,如此一来,身份切割。
玉帝尊位比三清低,自是不管昊天的事。
但这样一来,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娲皇则是创出先天人族,开辟造化,勉强在三清面前有了一席之地。
太清却不是吃素的,阴阳同样是开辟之道,于是借此解化女娲之名,创立人教。
人教又演绎出后来的道教。
然后三清一家,将玉清和上清拉来入伙。
其实三清能成就最大,与道合真,最大的原因便是三清抱团很紧。虽然上清灵宝大天尊和玉清、太清也有分歧,甚至被西方二圣利用。
但最终三清还是看清形势,最早走出混元无极的道路,几乎完全超脱万界。
其余娲皇、西方二圣,只能望其项背。
秦川也是在这段被封印的时光,作为此界大魔,能知人心,明善恶,聆听万物,慢慢理顺出来的。
而且这个世界和蜀山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时间流逝却不一样。
蜀山世界一天,竟然是此界一年。
白素贞自然不知道这些隐秘,但她见魔尊说的离谱,却愈发深信不疑。因为这么离谱的事,编是编不出来的。
故事要讲逻辑,现实却不用讲。
所以魔尊说的是真?
白素贞管它真不真,反正魔道和妖道,总比妖道和正道亲近。
她虽然想成仙,却很有数,成仙是为了有编制,不被当成妖。可妖就是妖。
这是事实,改变不了。
“恩公,素贞相信你的话,只是我这机缘,又该到红尘何处寻?”
…
…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白素贞一脸问号。
她前一脚还在青城山,突然被魔尊如老鸡抓小蛇一样,一阵恍惚,云遮雾绕,然后就出现在了西湖的一条小船上。
不知魔尊使了什么魔法,跟艄公谈笑晏晏,还唱起了一首词。
这词听艄公说,唤作鹊桥仙。
真是怪好听的。
白素贞却有点不好意思。
人家老爷爷都知晓这首词的名目,她这个蛇妖祖奶奶,居然一点都不清楚。
她确实很没文化。
因为缺什么,所以才会自卑什么。
白素贞打心里还是喜欢有文化的人,譬如书生。
管他读书多不多,反正是书生,她就有些好感。所以白素贞的目光左顾右盼,看到了西湖边上,很多书生。
只是这些书生又不太老实。
她还是喜欢老实点的。
艄公笑道:“客官,你这首词好是好,但老夫这里还有另一首,你也听一听。”
他沧桑的声音,在湖中飘荡,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西湖上,飘荡歌声。
苍老豪迈。
不知何时,小船消失。
一头苍须白龙,在西湖中翻身,掀起滔天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