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 第358章中庸之道

第358章中庸之道(3/4)

或夷人生出异动。

    而是百年之后,天地大劫到来,席卷九州四极。

    那时面临这场波及人间众生的灾难,楚国自然也顾不上宁国,不可能在这场灾劫之下,还来争夺一片,注定要沦丧的废土。

    楚宁两国唯一的生路,都只剩下了向北突破,打下梁国所在的中州之地,以此求存。

    到时候或许楚宁之间,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来个携手合作,一同北伐。

    如此,也就算真正度过了这场天地大劫,保全了六姓七族的宗庙设计了。

    以上这些,还是基于如今各种行事之下,白义安心中真正的破局之法,六姓七族唯一的出路。

    所以在先前破釜沉舟的决战之策,被否决之后,他才会提出,同样极端的保守之策。

    为的就是保全江东基业,以撑到百年之后,大劫来临时的最后生机。

    不过像这么清醒的认知,看厅内众多朝堂公卿,乃至皇帝天子的态度,就知道这些人不可能接受的。

    至少在他们撞的头破血流,认清现实前,是不会接受的。

    故而,白义安在此之前,也懒得与这些人分说,就看一个个自己表演了。

    而他这副态度,被沉丘和众臣看见之后,反倒更加得意。

    觉得这位武安侯,是认可了这中庸之道,甚至心中因为两侧比较之下的巨大差距,生出自惭形秽之念,所以识趣的没有出来献丑。

    于是得意之下,沉丘摆手,制止了重臣的阿谀奉承,转头又看向随行的重臣,位列朝中兵部尚书的韩泉晖道:“韩卿,你乃兵部主官,国内兵马募集,物资调拨,人员训练诸事,都由兵部负责。

    先前武安侯第一策,朕已使中庸之。

    第二策,于国内广募兵马,同样可中庸执行。

    以我大宁修养十余年的国力,再征募百万之军,确实可以做到。

    但募集了百万之军后,以如今之府库积蓄,顶多也就能维持个数载十年,根本难以长久。

    所以百万之众太多,朕以为可削之,取折中之法,由百万减为五十万。

    如此有着五十万新军,再加上如今老军,我大宁便有一百三十万兵马了。

    这样即便寡人所改的中庸第一策失利,为楚贼所破,再度损兵折将。

    但剩下的残兵退回国内,会合国中雄军,怎么着也能剩下个百万兵马,刚好处于我大宁财政可以长久维持的规模。

    有百万之众守御疆土,也足可保得江东基业无忧了。”

    沉丘又针对白义安的第二策,来了个中庸改造。

    直接将原本扩军百万的规模,缩减为只有一半的五十万。

    也就如他所说,此为中庸第一策的补充。

    若是第一策执行失败,那么损兵折将后,领着残兵退回国内,宁国也能保持百万雄兵。

    以这庞大兵力,一心防守之下,从明面上看,确实也能保住江东不失。

    不见北面的周国,此前不也靠着一百二十万左右的兵马,硬扛着蕃人、魏、梁三方围攻,硬生生撑到了现在吗?

    而他们宁国,条件比周国好了不知多少。

    现在天地大劫快要降临,不属于中州之土的江南扬州,对于江北梁国来说,毫无吸引力。

    不可能像贪图周国河南、南阳二郡一样,因为此地属于中土,不断派兵袭扰,想要夺战。

    所以有着长江天险在,宁国只需分出数万水师,就可隔绝江北梁国的威胁。

    剩下全部兵马,自然可以拿出来,全力应对楚国进攻了。

    以百万之军,防守一国,不论怎么看,江东都不会有丢失的风险。

    不过在白义安看来,此策看似稳妥,其实也有着隐患。

    那就是新招募的五十万大军,成军仓促,在训练不足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当个民夫使用。

    没个一两年时间,再经历数场血战,从战火中磨练出来,根本不堪大用。

    所以沉丘说是说百万之军,但实际上不过是五十万兵马,加上五十万名为战兵,实为民夫的杂兵罢了。

    这种搭配,真实战力,自然可忧。

    而楚贼若是真的能一统岭南江北,稍稍整合个一两年,便可抽出百万兵马,发动东征。

    到时面对楚贼刚刚扫平强敌,风头正盛的大胜之师,靠着这些兵马真的能挡住对方吗?

    反正白义安是不看好的。

    因此他才提出扩军百万,这看似极端保守的策略。

    这并不是白义安被吓湖涂了,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计算出来的最优策略了。

    就如楚人守江夏,一批新兵才撑了一月,就折损近一成一样。

    宁国招募的新兵,想训练出来,哪怕靠着守城,伤亡也不会小。

    而考虑到宁国与楚国漫长的边界线,上面诸多的堡垒要塞,当然不可能都如江夏城一般坚固,防御能力肯定要大大缺失的。

    再加上宁军编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