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运河(1)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运河(1)(2/3)

   洪峰到达徐州的时候,水深依旧两丈八尺!

    苏轼差点就在徐州当了抗洪烈士——彼时,他是徐州知州,他亲率徐州军民死守徐州堤坝七十余日。

    事后,心有余悸的苏轼,对着朝廷破口大骂。

    那句要人命的‘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蹈之必死之地’的话就是这个时候说的。

    嗯……

    大胡子这么骂,其实可以理解。

    因为,熙宁十年的决口,完全就是人祸。

    回河派非要和黄河掰手腕。

    结果,黄河母亲稍稍蓄力活动了一下,送上深深的母爱,便【灌郡县四十五,坏田三十万顷】。

    还差点让苏轼当了抗洪烈士。

    赵煦要是苏轼,大约也会骂。

    说不定还会更难听,搞不好草泥马都会脱口而出。

    经此一遭,御河的疏浚,就又搁下了。

    直到元丰四年,蹇周辅出任河北路转运使、提举河北籴便司。

    这才开始疏浚御河。

    但,蹇周辅在任上的所作所为,也是以大建仓储为主。

    对于御河的疏浚,他其实也没什么办法。

    只能是循往年的旧例,在冬季枯水期雇佣民工、发动军队进行清淤而已。

    但规模都很小。

    毕竟,蹇周辅是要政绩的。

    而疏浚御河,吃力不讨好,见效慢。

    哪里比的了大修仓储设施,这种只要建起来就是政绩的工程?

    于是,直到今天,御河的通航能力,都和治平、熙宁没有什么区别。

    每年能向河北边境运输的货物,不过百万石。

    这么点运力,运军需、赏赐都很紧张。

    何况如今宋辽贸易,日益兴盛,商货北运的需求与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呢?

    别说大宋朝廷了,辽人现在都很急。

    御河不给力,运量太少,导致很多商货只能走陆路,靠太平车和驴车、骡车。

    时间长,损耗大、运费高不说。

    关键,限制宋辽贸易的规模啊!

    所以,汴京城的商贾们也很急。

    于是,压力就给到了主管水利的都水监。

    从去年开始,朝野内外,都在向都水监施压——细狗你行不行?不行就换人!

    前任都水监李士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顶不住压力跑路的。

    赵煦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起复了当前大宋最强的水利工程官员。

    也就是现在在赵煦面前的这一位——朝散大夫、都水监杨汲。

    一开始,朝中还有非议。

    以至于赵煦起复杨汲的时候,还打了不少掩护。

    但现在,朝中上下,对于杨汲已经没有什么非议了。

    因为,这位都水监上任后,立刻就带着挑选出来的水工、水官们,前往河北、京东视察、走访。

    数月来,他带着人跋山涉水,风餐夜宿,不避寒暑。

    亲自沿着御河河道,走了一边,又询问了许多河道附近的老人、船工、渔民。

    五月,他又前往京东路,沿着隋唐大运河的故道,走访了一遍。

    当他在本月初回朝后,立刻就写了一篇劄子,送到了赵煦案头,详细报告了他的计划。

    也就是,现在呈现在赵煦面前的这个方案。

    从郓州西,凿一条人工运河,连接大名府的临清。

    这条运河,全长大约三百里。

    这条运河一旦修成,不仅仅可以引汶水、济水等京东河流水量进入御河,增加御河水量,提高御河运输能力。

    还能使京东的钱粮、商货,快速通过御河进入汴京。强化汴京和京东路之间的水路联系。

    关键,还能让河北的兵马、甲械快速进入京东。

    这样一来,一旦未来辽人真的渡海而来。

    大宋朝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赵煦看着面前的沙盘,听着杨汲的汇报,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泽。

    因为他总感觉,这条河道……有点熟悉。

    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

    甚至,他可能去过?

    只是一时间,他记不起来。

    等杨汲汇报完,赵煦就问道:“杨卿,都水可计算过,若要完工这样一条运河,需多少人工?”

    杨汲是个干实事的,当年跟着候叔献的时候,他就以熟于庶务闻名。

    闻言当即答道:“奏知陛下,都水以为,三百万工上下即可!”

    “三百万工?”赵煦在内心快速的算了一下。

    目前汴京最新的工价,青壮每天是一百五十文。

    若以此计算,三百万工就是大约六十万贯的工钱。

    当然了,这仅仅是工钱的开支。

    还没算工程所需的物力以及工具等各方面的用度。

    一般而言,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