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运河(3)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运河(3)(1/2)

    不提杨汲心中胡思乱想,赵煦却是看着那沙盘上的山川河流,终于回忆起了一些东西。

    “济水、汶水……”

    “临清……郓州……”

    赵煦轻声呢喃着,脑海中的记忆更清晰了。

    他的手,抚过山川,越过河流。

    最终,停在了徐州。

    他回头看向杨汲,问道:“杨卿……朕观此沙盘,徐州距郓州也不算太远……“

    “既凿了郓州到临清的运河,为何不顺势,再修一条运河,将郓州与徐州相连!?”

    “如此一来……”赵煦轻声道:“不止可使京东之商货,往来河北畅通无阻,也能令东南商货,直入京东!”

    杨汲听着,对于面前的这位少主的慷慨与气度,大为敬服!

    概因他服侍过先帝!

    也概因他听说过很多前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历代大宋官家的形象,都很有趣!

    就像他本人在私人笔记里,记载和描述的那些与先帝相处的故事一样。

    表面上,盛赞不已,推崇备至。

    可仔细推敲的话,却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潜藏在歌功颂德之间的字来。

    在这其中,出现的最频繁的文字,当是两组——

    吝啬!

    守财!

    自太宗以降,尽皆如此!

    这一代代的赵官家,都如仓鼠一样,天天忙着把天下的财富,都叼到他自己的封桩库里藏起来。

    大宋朝为什么年年铸钱,但铜钱总是不够?

    历代官家的仓鼠行为,起码要占大半。

    因为这些官家,可不止自己在忙着把财帛搬进自己的封桩库。

    上行下效,官家们身边的人,自然也都跟着往自家搬财帛。

    这些人身边的人,当也有样学样。

    杨汲记得很清楚,他当年进京赶考的时候,听人说起过,汴京城出了个新贵王广渊。

    此公善大字,随便一张字帖就能卖出一千贯的天价!

    就这,还有价无市!

    因为,王公心情不好,根本不屑写!

    而在当时,天下最知名的书法大家,乃是蔡公君谟(蔡襄)。

    但在彼时,这位书法大家的字帖,一张能卖五十贯就不错了!

    一如现在,当代认可的书法大家米芾的字帖价格。

    那么王广渊的字,凭什么这么贵?

    答:因他是英庙的发小兼绝对心腹!

    宰相的话,英庙不一定听,但王广渊的话,英庙一定听!

    所以,无数人不惜重金,纷纷求其笔墨!

    因为,只要有其笔墨,其他姑且不论,一般的差役,就不敢轻易找麻烦了。

    可谓是家有王才叔一贴,胜过天府尹(权知开封府)!

    英庙虽只在位四年,但王家却在此期间,捞的盘满钵满。

    传说王家当时养的狗,吃的都比权势人家的衙内好!

    赵官家们捞钱是行家里手。

    但,想从他们的封装库里往外掏钱……

    几乎是做梦!

    但,如今这位少主,却大不一样。

    杨汲想着他这些年在地方州郡听过的事情和回京以来的所见所闻。

    又想着方才,这位少主所问的事情,终于是动容起来。

    连声音都带着些颤音了——没办法!他这样的技术官僚,做梦都想要有一位,愿意出钱帮他们修建一个可以名垂青史,为万世纪念的伟大工程!

    如蜀之李冰父子,也如汉之王景……

    这都是生为名臣,死为鬼神,香火祭祀不绝的典范!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后,答道:“奏知陛下,臣确实想过,从郓州凿运河以通徐州,甚至海州……”

    他这几个月,可是走访了不少地方。

    同时也勘测和丈量过了,几乎大半个北方的地势、地理、水文。

    “奈何……郓州地势远高于徐州,亦高于临清……”

    “若只自郓州凿河以通临清,郓州地势高,水利下趋,当无碍也!”

    “可若通徐州,则将因郓州地势高,徐州之船恐难抵郓州!”

    “即使效灵渠之法,设水闸通行,也恐通航有限……”

    “伏乞陛下明察!”

    说着杨汲就深深一拜。

    赵煦眯着眼睛,看着沙盘。

    作为帝王,他上上辈子就已接受了完整的帝王教育。

    对于天下地理、名山大川、河流,都已了然于胸。

    何况他在现代的时候,经常因为工作原因,东跑西跑,去过大半个中国。

    论起经历和见识,这中古时代,怕是没几个人比得过他。

    自然他知道灵渠,他还亲自去那条延续到现代的古老运河游览过。

    铧嘴、大天平、小太平、斗门……

    那条千余年前的秦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