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汴京的惧内竞赛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汴京的惧内竞赛(1/2)

    赵煦心中胡乱的思虑着,一个文臣的身影,就出现在了他面前。

    “臣懋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赵煦抬眼,便看到了蔡懋的脸。

    这个家伙,回京后以父荫,被赵煦授太庙斋郎(从九品)。

    而太庙斋郎,自唐以来,就是二代衙内的专属官职。

    是所有恩荫官职中最好的一种。

    没有之一!

    因为,这个官职没有年龄限制!

    是的!

    没有年龄限制!

    在整个大宋的所有官职里,这是独一无二的。

    本来,是有限制的——需要至少年满十五,品貌端正有才学,且父祖五品官以上。

    但当年,包拯去世,仁庙亲幸致哀,在丧仪上见到了当年还只有八岁的包绶。

    当场就流下眼泪,特诏授给包绶太庙斋郎。

    使包绶在八岁那年,就吃上赵官家的皇粮。

    从此太庙斋郎,就没了年龄限制。

    哪怕连话都不会讲,但,赵官家喜欢就可以授给。

    最重要的是,依照制度,太庙斋郎是可以比照中下县主薄、县尉计算资序。

    等于是只要有了这个恩荫,就算参加工作了。

    而这也是其他很多恩荫官职所不能比的。

    没办法!

    这个官职,看名字就知道了——是在太庙里,服侍赵官家们的祖宗的。

    宰相门前七品官!

    服务皇帝祖宗们的二代衙内,待遇好点不是很正常吗?

    于是,这太庙斋郎就成了大宋朝几乎所有顶级衙内入仕的必经之路。

    没当过太庙斋郎的衙内,在很多人眼中,便算不得什么衙内。

    顶多不过是个暴发户!

    于是,衙内们对这个职位,日益眼热。

    而赵官家们,则拿着这个东西当胡萝卜,只有最听话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奖赏。

    而蔡懋能拿到这个太庙斋郎,是因为蔡确在福建的差事做到了赵煦的心坎上。

    单单是一个泉州港,每个月就能让赵煦的封桩库入账一两万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将越来越多。

    未来,岁入百万甚至数百万贯,都有可能!

    有了官身,蔡懋的仕途就开始起步了。

    如今他跟着老丈人,在元祐大典书局之中,当了个试校书郎。

    只等着元祐大典编成,就能靠着这个履历,成功的跨越选人和京官的界限。

    这就是顶级衙内的从容!

    赵煦瞧着蔡懋那张脸,露出笑容来:“蔡卿免礼!”

    “卿今日是陪蔡相公来的?还是冯节度?”赵煦打趣起来。

    蔡懋露出一个尴尬的神色,小声的答道:“回禀陛下,臣如今奉父命,服侍泰山大人……”

    赵煦呵呵的笑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汴京城的衙内中,开始流行‘气管炎’的人设。

    反正,现在一大堆的衙内二代,都在争相标榜自己‘惧内’。

    这可能是沈括带起来的风气。

    托苏轼的福,现在沈括沈季常的诨号,天下皆知。

    而伴随着其惧内的名声,一并喧嚣而起的是——当朝的皇太后,对于沈括的妻子张氏的宠爱。

    因为这份宠爱,张氏在不过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孺人,一路晋封到现在的余杭郡夫人。

    在很多人眼中,沈括能有如今的地位和权势,有一大半功劳是他的妻子的。

    而沈括本人,在听到这些传言后,也没有否认,加剧了流言的影响力。

    于是,衙内们竞相开始表演自己‘惧内’。

    蔡懋这样的官迷,更是深度沉迷其中。

    回京以来,他就开始在一切场合,都表演自己的‘爱妻’、‘惧妻’人设。

    向太后也很有意思,她在听说了这个事情后,有意的开始配合舆论。

    经常的招张氏入宫,而且每次张氏入宫,都有赏赐。

    这就更加重了坊间的议论。

    也正是这个原因,士林舆论,才能一直优容着沈括和他所宣扬的‘格物学’。

    不然,早有人把‘少正卯’的帽子,扣到沈括头上了!

    就像他们现在将蒲宗孟称作‘当代少正卯’一般。

    而蒲宗孟是宰相,有自己的基本盘(汴京豪商外戚工商集团),还有王安石、章惇的支持,以及赵煦的袒护。

    沈括有什么?

    他手下只有一个专一制造军器局,而专一制造军器局内部,技术官僚居多。

    好多还是从伎术官转过来的。

    在朝堂上,根本没有什么声量和力量。

    他背后更有没有一个强大、稳固的利益集团。

    这就意味着,他一旦被围攻,就会被群殴。

    赵煦的支持,最多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