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激起读者“承前”的感触。一段本应“承前”的剧情,达不到“承前”的效果,辛辛苦苦地写出来,或许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成效。个人觉得: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每一处细节,让“收益最大化”,才不浪费作者耗尽洪荒之力码出来的每一个字。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弄“前情”有很多种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其中一种,未免有点乏味。若能在适当的时候,挑不同的方式方法,融入和穿插进文章里,应该感觉会比较好。呃……举栗子还是用我的文吧,自己的文比较熟悉,一时半会儿的也想不起其它对应栗子的文。
第一、创造一个必要的故事情节,以“推动剧情”为“明面上”的体现,通过角色“口述”。
据了解,蛮多喜欢扫读文章或者快速阅读的读者,一般会抓“对话”重点去看(当然这不是绝对),所以“口述前情提要”,便算是一种“强行植入”。比如我文中的第五十三章,女主黄伊榕向李德謇告知她这段时间打探到的所有信息。她懒得去见“唐王府”的高层,所以逮到谁就直接和谁了,让对方去转告。
第二、“反衬回忆法”(这个“法”是我自己胡诌的,别当真……)。
呃……意思就是,通过反差效果,让读者去回忆“前情”。比如第五十四章,铁从云与郭旭扬的第三次相遇,借用铁从云的人设,我写了他与郭旭扬——这个在江湖上很有名的大侠,的前两次相遇的“回忆录”:堂堂郭大侠,第一次被男人灌醉,第二次被女人追打。读者看到这里,因为带影反衬效果”,所以或许会有短暂的回忆一下前面郭大侠的“丑事”。当然也极有可能看快了没注意——因为我写这里的时候,没有像前一章黄伊榕叙述那样,写了那么多文字。反正这只是举个栗子,重点是想这个“方法”。
第三、“对比回忆法”(胡诌加二)。
比如本章,明斯护法的武功,之前和某A群体对比的排名,以及现在和某c群体对比的排名,两边排名的“对比”。貌似看武侠剧、武侠文的人,特别喜欢“论武”。那武功排名的直观对比,少不了会加深“前情”的印象,而且又能从侧面反应出洪、黄、铁三人武力值的水平定位。
第四、“重要的事情N遍”。
一些贯穿文章脉络的重要的事情、剧情、人物等,时不时地拉出来遛遛,不断反复地加深读者的印象。比如我文里前面郭旭扬背木剑的这个事情(看不像看剧,剧里可以弄一个人背着布裹的木剑的画面。有这么一个人老背着这玩意儿在镜头前晃来晃去,观众想不记得都难。但的情况不一样,不写出来就会忘)。还有类似万重山这个角色,我也经常会“遛”他。我想,只要看完我的文的朋友,不管看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应该没有人不认识万重山的吧?虽然他正式的“出镜率”并不怎么高。
第五、其实还有蛮多“法”的,就不一一多了。先酱紫。
pS:我本来想写西飒掌使的武器是两个龙卷风形状的铁器。毕竟,飒者,风声也~~~后来自己脑补这掌使拿着两个巨型“甜筒”在那里舞来舞去,于是把自己笑得不行,所以最后改成了铁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