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四合院:开局秦淮如送上门 > 第584章 书中世界

第584章 书中世界(2/2)



    然而的确有些恐惧。

    他忧虑着陛下可能会调整其政道方针,牺牲丞相之位,将其送上祭坛。

    没错!

    生活中最为羞辱之事莫过于卑微;最大的悲伤莫过于贫穷,而李斯早已不堪忍受这份困苦而偏离了原来的道路。

    他不想做厕中鼠,只想成为米仓之鼠。

    若有一天不幸丧命或失宠,必会被不满秦政之人加以攻击。那时,所有昔日的功勋也无法抵住这排山倒海的指责,连商鞅那样丰功伟绩的人都因为更换的新主而被车裂,而他的威望能高于商君?

    如将严苛法令之罪全算在李斯头上,仅凭诛灭家族怎能了结?

    所以他不敢提议纠正缺陷。

    而现在,陛下一再考虑新政之成效得失,着手悄悄修订引起民间 * 懂的条款,这未来又该如何?

    李斯神情黯淡且疲惫。

    长青:

    “得时无怠!”

    “孔夫子教诲过:把握契机。难道是我李斯误解了吗?韩非子确是最先洞察大局者,但我李斯却实际执行。”

    当初,他韩非说过:六国疲弱,楚王也无力作为,惟有秦国志向雄心,有可能开创千古霸业;我本布衣百姓之心就是治世平安。

    前往咸阳劝谏秦始皇并无错误。

    当年献策,均系当朝明智之选。

    只因当时习得了制衡乱世的办法。

    如今天下已定,这些方式也许行不通了。

    当初陛下青睐太子,其观点在于应宽容温和。而现在,陛下逐渐认同调整徭役征收时间,我也渐渐慢一拍反应过来。

    也许是我过份固守于旧有模式了。

    想至此,他的神色略有舒展。面对可能新政需要调整的判断,他应该严肃思考相应策略。

    原因很简单:他是大秦国策主要参与者和实行者。对新政效果的全面评价必然会影响到他。

    自古天子不需承认自身失误;责任落在辅臣身上。

    无论谁都不会公开批评君主;一旦谈及国事缺陷则首指辅政之人。

    虽说是百官之首;

    但依旧是臣属。

    换句话说,假设真需要修订国策,则作为丞相需要迅速调整措施偏向宽大,否则大秦皇朝新政失败就需其承担。

    只是,陛下是否真正认为原有国策有误?

    李斯不完全了解,也不敢追问太多。

    他确实感觉到自己与圣上的距离渐渐拉开。具体原因未知但毫无疑问信任减弱了。

    这减弱的信任对他打击颇大。

    他不愿放弃当前地位。毕竟他自艰难困境奋斗至此非常珍惜权势。

    正因为畏惧,才会加倍守护此位置。

    良久之后。

    李斯抬起脸庞;眼中闪烁起一种偏执。

    “陛下没否定现行方案。只是以为过去的柔和政策造成了问题,并归咎于官员无能。而当初抛弃的礼仪可能还有些作用。”

    思考一番之后,李斯神色恢复镇定。

    他当即下达了命令;

    除此之外,任何官员都不再见。

    从此刻起,

    李斯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政事厅,开启了一段昼夜无休的文书工作。他在案前不停书写、绘制、徘徊,反复思考如何处理六个地区的事务及大秦的新政调整之道。

    ……

    另一边,

    嬴政返回了咸阳宫。

    此行是为了警告和提醒李斯。

    大秦新政的关键之处,嬴政相信李斯是了解的。

    然而,李斯对此却始终保持沉默。尽管他们一同共事已久,并深谙李斯的性格特点——此人向来思维敏锐而深入,但从这场交谈的结果看来,显然是李斯有所保留,即使他说要停止新政时,李斯并未进行劝阻。需要指出的是,新政的实施过程中,李斯一直是核心参与者的身份。若他真的决定终止新政,这对于李斯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李斯依然选择静默。

    嬴政深知,

    李斯绝对不是一个忽视隐患之人。事实上,

    李斯一向擅长观察形势变化,并选择最佳的建言时刻。

    这令嬴政十分恼火。

    自从李斯担任要职后的二十多年来,君臣之间很少出现分歧。对此,

    他原本感到相当的安慰。然而现今,

    这一切似乎都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可见李斯过度沉溺于权衡利弊之中,甚至显得过于自私了。

    嬴政冷冷道:“昔日,李斯为上蔡县小吏,曾看到厕所里的老鼠觅食 ** ,并常被人狗 * 扰;而进入粮仓,看见那里的老鼠则享用了囤积谷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