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吧,这皇上说话也是厉害的,他就假装不知道,反过来还直接认错,这一旦认错了,那皇太后还能如何?
不仅如此,皇上还继续说道:“对了,这朝廷事务是有些繁忙,朕有时候确实是脱不开身,不过母后也放心,朕就算再忙,那也是必须要孝敬您老人家的。”
这皇帝老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母后不是要拿孝顺来说事儿吗?那他就拿社稷江山说事,那就看看哪一个更重要了。
如果皇太后觉得皇上不关心她,甚至皇上对付李达的事情做的不好,让她不高兴,那就是皇太后干涉朝政了,那可不得了。
不过皇太后对此也不意外,她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她就笑了笑,说道:“那皇上还是以社稷为重,哀家这点事情不算什么,对了,皇上,我可听说你要举办武状元的选拔,可有此事?”
皇太后见皇上对应自如,避开了要跟她继续纠缠李达的事情,她也就换了一个角度来跟皇上说话了。
这次,皇上没有避讳了,他就说道:“是的,此事也是朝野期待的事情,咱们大燕王朝也好些年没有举办这种事情,武举也是必须的,朕就打算恢复这武举,不知道母后意下如何呢?”
“哀家觉得此事不妥。”
皇太后可算找到机会了,她就非要拉扯出一些关于大皇子的事情,而后才可以一步步来跟皇上讨价还价的,而皇上早就知道她会这样,但皇上还是坚持武举。
双方其实是有些针锋相对,说到底就是皇太后要保住大皇子的太子之位,那就不需要什么武举来考验各个皇子的能力,这还考验什么呢?大皇子都已经是太子了,根本无需多此一举。
可皇上就是打算借此机会罢黜大皇子的太子之位,那他总不能什么借口都没有就罢黜大皇子,而皇子作为候选储君,那就必须参与到科举的事情,而科举现如今还没有到时间,那自然就弄一个武举出来。
至于说为何用武举这种事情来考验各个皇子,而不是用其他事情来考验,那就有一些说道了。
各个皇子不管擅长什么事情,又或者背后的势力是什么,说到底都是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皇帝老儿无论怎么考验,那都会让人不服气,或者是有一些说辞的。
比如让皇子去狩猎,那就考验皇子武功策略了,可皇子武功策略就算上上之选,那又如何?那就代表他能够当皇帝了?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再就比如行军打仗了,假如皇子行军打仗厉害,那就代表皇子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了?
因此,考验皇子是否有什么资格当皇帝,还得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并非单方面考验一个东西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此,皇帝老儿自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事情来考验各个皇子,本来科举是非常合适的,科举选拔人才,这里面涉及了很多事情,比如涉及军事,涉及官吏安排,涉及治理国家等等方方面面。
储君倘若殿试之时找出最合适的人才,那么也意味着储君是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因此,不要以为殿试就是对金科状元的一种考验,其实它也是对大臣们和皇帝的一种考验。
这是一个极为综合的考验。
而科举时间未到,总不能瞎来的,那么就弄一个武举吧,其实武举也是一样的,也涉及各个方面的考核,并非说一个人武功盖世就够了,那是不够的,这里还涉及人品,比如此人是否孝顺,为人是否忠义,否则如何效忠朝廷,效忠皇上?
那么此事就是对储君最大的考验。
这是其一。
其二,借此机会,中剑道下山人会问道出剑,一举定下太子人选,照理说,原本是大皇子当太子的,可大皇子当太子的时候,中剑道并无下山来问道选拔。
因为中剑道当初说过,时机不合适,等时机合适,自然会来找大皇子问道出剑,而现如今,中剑道恰巧是到了时机了,也就是说,中剑道其实认为现在才是选拔太子的合适时机。
那么武举的事情就极为重要,一方面是皇帝老儿本身对各个皇子的考验,一方面是中剑道趁此机会来问道出剑定乾坤。
那么皇太后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那自然是着急了,因为她觉得二皇子才有很大可能赢的这次武举的选拔机会,因为二皇子长期在军中履职,这可是他的长处啊。
但实际上皇帝老儿并不这么认为的,当将军的人未必就合适选拔出各方面都出色的人才的,大皇子也未必没有什么机会的,只不过大皇子因为涉及李达的事情,现如今只怕没什么人敢投靠他。
所以说,这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一个武状元的诞生,其实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跟金科状元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得人心者,那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天纵之才。
人才如此,江山也是如此,因此,皇帝老儿也是聪明人呐,借此机会就完全可以看出各个皇子的底蕴和实力,对他选择太子是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