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征战汉末 > 第691章 清算与新政(四)

第691章 清算与新政(四)(2/3)

心解释,“您要让尚书令知道,公子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您没有看到,您没有看到则是因为大王有令后宫不得干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岂不是在告诉荀公达,镇儿没有能力?没有魄力扛住压力?他岂不是更不会支持镇儿了?”

    “殿下,尚书令从来都不支持公子。您要争取的也不是尚书令的支持,而是荀氏的支持。公子犯了错是可以改正的,您要让荀氏知道他们的影响力要比您的更大。”

    “原来如此。多谢妹妹提醒,要不然今日我可是犯了大错。”甄姜紧紧拉住袁薇的手,心中终于有了底气。

    “都是大王疼爱。”袁薇却苦涩一笑,心中满是怅然。

    王弋确实对甄姜疼爱有加,嘴上说着最狠的话,手上却已将解决方法给了出来,甄姜在王弋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根本无法媲美的。

    而且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未来更好呢?谁不眼馋王弋的位子呢?

    可是袁薇无比清楚王林根本没有机会,就算袁涣坐到了六部尚书也没用,只因为王林的母亲是袁薇,若陈郡袁氏衰落了或许还有机会,只要袁氏兴盛,王弋不可能将位子传给王林。

    她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讨好王弋和甄姜,祈求王镇日后不会对自己兄弟有什么忌惮。

    两人手拉着手向甄姜的寝宫走去,以甄姜的性格,登门道歉自然不能小气了,好东西还是要准备一些的,只是两人并没有注意到在附近的一处廊道边,吕邪的身影一闪而逝。

    吕邪将两人的对话一五一十转述给王弋,王弋摇头笑道:“哼,出身啊……你说我是不是应该让她们做点儿什么?都说任人唯才,我整日如此忙碌,她们却清闲的不行。”

    吕邪哪敢回应这个话题?况且他也知道王弋只是说说,后宫这几位哪一个平日里都不是清闲的人。

    这次王弋出征,前期的粮草全是由甄姜统筹调配各司的库存和董白精确计算算出来的,后期的粮草大多也是靠甄姜处理抄没的官员家产后在民间搜集来。

    甄姜敢于质问的底气便在于此,而王弋也没有真生气,要是因为儿子犯蠢就生气,那整日面对百官们给他整出来的花活儿,他不出三天就会被气死。

    如此对待甄姜其一是为了释放一个信号,告诉百官别太将王镇做出的决定当一回事,只要他想改,谁也拦不住。

    其二便是他真要改革一些事务,打压甄姜是必要的一步。

    “事情不是这么做的呀……”写着写着,王弋忽然放下笔,吩咐吕邪,“去将王镇叫来,速去。”

    吕邪一路疾行,不多时便将王镇带到了王弋身边。

    王镇行礼道:“拜见父王,父王远征辛劳,应多多歇息才是。儿臣唯望……”

    “少废话。”王弋打断王镇,也不赐坐,冷声说:“从去年六月,你便开始每五日写信问候,信使往来军营极为频繁。我本以为你终于聪明了些,可你都写了什么?只有问候,没有政务吗?还是说你自以为政务处理得极好?私信遣信使,公文发公函。王镇,我该说你聪明?还是说你死板?”

    “儿臣只是忧心父王安康。”

    “站着,站直了。你要真忧心我的安康就将政务处理得当,也省得我整日既要关心军务,还要操心你留下的那些破事儿!”

    “父王……”

    “不服?是不是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是不是觉得已经殚精竭虑了?”王弋抽出一份奏折丢过去,不满地说,“去年冀州三郡水患,你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组织周边郡县救援?有没有派人调查灾情?户部核算多少银钱你便给批多少,有没有想过这些银钱该如何使用?从何处买粮?又从何处购买材料重建?”

    “父王,这些乃是臣子所为……”

    嘭!

    王弋闻言拍案而起,训斥道:“这些是臣子所为,往日我也是这么做的。可是那些臣子是我的臣子,他们听我的,不敢忤逆我的想法,他们听你的吗?

    你倒是有古君之风,得知水患后忧心忡忡,写了一篇祭文去祭天,向上天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监国不力。何其愚蠢!

    天下是我打下来的,也是我治理的,将来还要传给你!你是想说我选错了继承人?还是想说我的才能有限,没有给你打好基础!”

    “儿臣不敢……”

    “不敢?我不需要你敢不敢。想要在孤的位子上坐稳,你只需要考虑两件事。能,还是不能!王镇,我告诉你,上一个遇到灾荒就写罪己诏的人叫刘宏,你也想像他一样吗?”

    “儿臣……儿臣……”王镇被他骂得有些惊慌,喘息许久才逐渐平复心绪,行礼道,“儿臣知错了。儿臣不该失总想着效仿先贤而失了自己的判断,父王教训得极对,儿臣终究是臣,监国只是代行王权,本应遵循臣之道……”

    “王镇啊王镇……过来,来为父身边坐。”王弋叹息一声,将王镇招到身边,耐心地解释,“你与我不同,在你这般年纪,我还在江湖上讨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