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尚书令挂念,一切安好。” 诸葛亮拱手行礼。
“先生既已在府中住下,想必对许昌也有些好奇。今日公务稍闲,我便安排人带先生在城中四处走走,也好熟悉熟悉环境。” 荀彧目光温和,语气中透着关切。
诸葛亮心中一动,这正是他了解许昌的好机会,当下欣然应允:“如此,便有劳尚书令了。”
不多时,一名年轻侍卫来到厅前,向荀彧和诸葛亮行礼后,自我介绍道:“在下张猛,奉尚书令之命,陪同先生游览许昌城。”
诸葛亮跟着张猛走出尚书令府,踏入许昌城的街道。此时正是早市时分,街道上车水马龙,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街边店铺林立,有卖布帛绸缎的,有卖米面粮油的,还有各种小吃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诸葛亮一边观察着城中景象,一边与张猛交谈,看似随意闲聊,实则暗暗打听城中兵力部署、百姓生活以及曹魏官员的种种情况。
“张侍卫,听闻许昌城防御坚固,不知这城防由哪位将军负责?” 诸葛亮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
张猛挠挠头,憨厚地笑道:“这城防嘛,主要由曹仁将军负责。曹将军治军严谨,许昌城在他的统领下,固若金汤。先生您瞧,这城墙上的了望塔,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日夜都有士兵值守,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诸葛亮顺着张猛所指方向望去,只见城墙上的了望塔高耸入云,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身姿挺拔。他微微点头,心中暗自估量着许昌城的防御力量。
两人又来到一处兵营附近,远远便能听到士兵们操练的喊杀声。诸葛亮驻足观望,只见士兵们队列整齐,步伐一致,长枪挥舞间虎虎生风。
“张侍卫,这些士兵每日操练如此刻苦,想必战斗力十分强悍。” 诸葛亮说道。
“那是自然,我曹魏士兵皆是精锐,平日里刻苦训练,为的就是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张猛一脸自豪地说道。
诸葛亮心中对曹魏的军事力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继续在城中游览,时不时向张猛询问一些关于民生、商业等方面的问题。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诸葛亮与张猛返回尚书令府。荀彧早已在厅中等待,见他们回来,笑着问道:“先生今日在城中游览,可有什么收获?”
诸葛亮微微欠身,说道:“许昌城果然繁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足见尚书令与诸位大人治理有方。亮今日也大开眼界,对许昌有了不少了解。”
荀彧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先生过奖了。我曹魏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自然要将这天下治理好。先生若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诸葛亮心中明白,荀彧这是在试探自己,当下略作思索,说道:“亮观许昌城,商业繁荣,百姓富足,此乃盛世之象。然天下尚未太平,四方仍有战乱,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同时注重民生,减轻百姓赋税,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荀彧听后,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先生所言极是。我与先生虽各为其主,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倒是有不少相通之处。”
两人又交谈了一会儿,荀彧便让诸葛亮回房休息。诸葛亮回到住处,细细回味着今日的所见所闻,心中对曹魏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他深知,要想在这许昌城有所作为,为蜀汉谋取利益,必须要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准方向,步步为营。
此后几日,诸葛亮依旧在许昌城中四处走动,或是与文人雅士交流学问,或是与市井百姓闲聊家常,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情报。而荀彧也时常找他交谈,两人谈论天下局势、治国之道,表面上相谈甚欢,实则各自心怀心思。
一日,诸葛亮正在房中研读兵法,忽闻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他放下竹简,起身出门查看,只见一名士兵正与杂役争吵。那士兵满脸通红,大声说道:“我乃军中校尉,奉命前来尚书令府办事,你这小小杂役,竟敢阻拦我!”
杂役吓得瑟瑟发抖,说道:“军爷莫要生气,小的也是奉命行事,没有尚书令的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内院。”
诸葛亮走上前去,微笑着说道:“这位军爷,莫要为难这杂役。不知军爷有何事要进内院?”
那校尉见诸葛亮气质不凡,态度稍缓,说道:“我奉曹仁将军之命,有紧急军情要向尚书令汇报。”
诸葛亮心中一动,军情紧急,想必是有大事发生。他略作思索,说道:“军爷稍安勿躁,我这便去通报尚书令。”
说罢,他转身快步走向荀彧的书房。荀彧正在书房中处理公务,见诸葛亮匆匆进来,微微皱眉:“先生如此匆忙,可是出了何事?”
诸葛亮将事情经过简单说了一遍,荀彧脸色微变,立刻吩咐道:“快请那位校尉进来。”
校尉进来后,向荀彧行礼,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呈给荀彧。荀彧接过密信,拆开一看,脸色愈发凝重。诸葛亮站在一旁,虽看不清密信内容,但从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