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八龙伏金枪 > 第7 3章 夜游秦淮

第7 3章 夜游秦淮(1/2)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冬来。

    正月十五,皓月当空,夜如白昼。

    应天府的秦淮灯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那时前方将士凯旋而归,朝野官民都会聚集在都城内外,用香花、灯烛营造气氛,劳军犒师。慢慢的,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在秦淮河畔也逐渐成形。

    当时的织锦技术促进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为灯彩制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秦淮灯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建康就出现了举办元宵灯会的习俗。

    “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就是最好的例证。

    隋、唐时代,元宵灯会一朝比一朝红火,技艺高超的花灯工匠层出不穷,彩灯制作越来越形神兼备,恢弘壮观。

    而此时的应天府,虽正值元宵佳节,却被一股压抑的气氛笼罩,没有了赵构的应天府,冷清了许多,应天府的军民感觉到了被抛弃的滋味,就像当初的汴京,街上行人三三两两,巡逻兵士也骤减,这个六朝古都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一年一度的秦淮元宵灯会照常举行,观赏者甚多,或许他们希望用这样一场灯会赶走满腔的压抑。

    河畔楼台亭榭、石桥迤逦,水面上游船云集,仿佛一幅传世佳作,令人流连忘返。

    人群中,一高一胖,一矮一瘦,一黑一白的两个人,中间夹着一个精灵古怪的小丫头,行走在秦淮河畔。

    潘婷蹦蹦跳跳,走在前面,眼花缭乱的花灯,五花八门的灯谜让她异常兴奋。

    她伸手扯掉一张灯谜,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从一堆灯笼后边伸出脑袋,笑笑说道:“小姑娘,猜对了,奖励一个小灯笼哦!”

    潘婷笑笑:“伯伯,你给准备好灯笼吧!”

    “这小姑娘,还挺有自信,我这灯谜,考不了进士,猜不出来!”老者捋捋胡须,自信的说道。

    潘婷不服气的打开,只见红纸黑字上面写着: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黑云鹤往前凑近,瞅了一眼,“这得状元才能猜出来。”

    “哈哈哈……壮士说笑了,进士就可……”老者捋着胡须笑道。

    “独木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水在人上……”潘婷喃喃自语。

    “答案就是这秦淮沿岸的高楼,下了雨,不就人在水下,水在人上……”雪如一惊叫道,为自己想出答案正沾沾自喜。

    “不对不对,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呢,第一句对不上……”潘婷慌忙纠正道。

    雪如一点点头,若有所思,不再言语。

    “下雨了吗?”青云鹤仰起头,看了看天。

    刚刚的皓月当空,此刻被一块乌云遮住,天空悠然飘起了小雪花。

    “下雪了!”雪如一回道,同时目不转睛地看着身边经过的两妙龄女子,各执一把油纸伞,轻声说笑,不时侧脸耳语,不时又捂嘴偷笑,在这寒冷的冬季,笑靥如桃花。

    潘婷瞥了一眼目不转睛地雪如一,在他的腰上狠狠掐了一把,雪如一疼的大叫。

    “我知道了,是油纸伞,对不对,哈哈哈……”潘婷跟随雪如一目光,看了一眼两妙龄女子后,忽然兴奋的大叫。

    “这小姑娘,年纪轻轻,真乃神童也!”老者赞不绝口,随后轻轻摘下一顶灯笼,拿火石点着,笑笑的递给潘婷。

    “谢谢伯伯!”潘婷开心的接过,向老者鞠了一躬,以示感谢,随即向前走去。

    “老白,你只知道看姑娘,怎么就没看到姑娘手里的油纸伞?”青云鹤埋怨道。

    “我……我看到了,也猜不到啊……”雪如一涨红了脸。

    潘婷蹦跳着走在前面,又一副灯谜吸引住了她,她歪着头轻声读着: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老黑,这个谜底是啥?”

    “我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你让我猜灯谜?”

    “谜底是荷花,对不对!”潘婷向掌柜的问道。

    “小姑娘,真聪明,呐,给你一盏灯笼!”

    “谢谢!”双手各拿一个灯笼的潘婷,又蹦蹦跳跳跑向了前面。

    抬起头,望着轻飘飘落下来的雪花,给人一种雪花从幽暗的深渊飘上来的错觉。

    轻飘飘的雪花无疑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文人骚客,吟诗作对,猜灯谜,打哑语,好不热闹。

    “丽宇芳林对高阁, ………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

    一阵悠扬的歌声,从秦淮河的一艘花船里传来,秦淮名妓苏红红,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清脆悠扬的琵琶声,时而如同细雨潇潇,沁人心扉,细腻感人,时而又宛若轻柔的涟漪,荡漾在岁月的河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