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了,自从击退黑狼部,他已经三天没好好合过眼。
\"大人,您该休息了。\"武明堂端着早膳轻轻推门而入,眼下的青黑不比叶明浅多少,\"伤兵营最新统计送来了。\"
叶明接过竹简,手指微微发抖。阵亡二百七十三人,重伤一百四十六人,轻伤不计其数...这个数字比初步估计还要惨重。
他闭上干涩的双眼,那些年轻的面孔仿佛就在眼前——上周还在学堂里识字的老兵之子,总爱憨笑的炊事兵张胖子,第一个学会操作车弩的农家少年...
\"城墙修复进度如何?\"叶明强打精神问道。
\"西北角坍塌处已经重建,护城河重新引水完成。\"武明堂翻开记录册,\"就是车弩损坏了四架,弓臂材料...\"
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汇报。一名衙役慌张冲进来:\"大人!朝廷派御史到了城门口!\"
叶明手中的粥碗差点打翻。朝廷来人?这么快?
\"是哪位大人?带了多少随从?\"他急忙起身整理衣冠。
\"自称姓王,带了十余名侍卫和文吏,说是奉旨犒赏安阳守军。\"
叶明与武明堂交换了一个警惕的眼神。战后第三天朝廷使者就到了,除非他们早就等在附近...
\"开中门,摆香案,我亲自去迎。\"叶明下令道,随即压低声音,\"派人去告诉顾世子,但别让他勉强起身。\"
当叶明赶到府衙前院时,御史王焕之已经跨入门槛。此人四十出头,面容白净无须,一身绛紫官袍纤尘不染,与周围战后残破的景象格格不入。
\"安阳知府叶明,恭迎御史大人!\"叶明恭敬行礼。
王焕之虚扶一把,笑容和煦:\"叶大人不必多礼。朝廷听闻安阳大捷,龙颜大悦,特命本官先行犒赏。后续封赏不日即到。\"
叶明连道不敢,将王焕之引入正堂。御史的随从抬进几个沉甸甸的木箱,打开后竟是白花花的银锭和崭新的绢帛。
\"白银五千两,上等绢帛三百匹,犒赏守城将士。\"王焕之朗声宣布,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本官途中听闻,此战能胜,全赖一种新式车弩?\"
叶明后背一凉,面上却不露分毫:\"下官不过对传统车弩略作改良,全仗将士用命,方侥幸退敌。\"
\"哦?\"王焕之眯起眼,\"据说是三百步外贯穿三层皮甲的利器?叶大人可知,按《大庆律·兵制》,地方官员未经兵部许可,不得私造军械?\"
堂内气温仿佛骤降。叶明终于明白这\"犒赏\"背后的真意——是问罪来了。
\"大人明鉴。\"叶明拱手,声音不卑不亢,\"下官改良车弩,全因黑狼部围城在即,不得已而为之。所用图纸灵感实来自京城工部旧籍《武经总要》,下官岂敢僭越?\"
\"《武经总要》?\"王焕之明显一愣,\"那部太宗年间编纂的兵书?\"
\"正是。\"叶明顺势从袖中抽出一卷图纸,\"下官偶然发现其中记载的'八牛弩'与现有车弩结构迥异,便斗胆尝试复原。若大人有兴趣...\"
王焕之接过图纸扫了几眼,眉头渐渐舒展。叶明暗自松了口气。这图纸是他连夜修改过的,特意加入些古旧笔触和传统术语,看起来确实像古籍复原。
\"原来如此。\"御史语气缓和下来,\"叶大人博学强记,实乃朝廷之福。不过...\"
他突然压低声音,\"听闻镇北王世子也参与此事?\"
叶明心头警铃大作。这是要牵连顾慎?
\"世子殿下只是奉王命押送援军。\"叶明正色道,\"车弩之事,全系下官一人所为。\"
王焕之意味深长地看了叶明一眼,正要再问,后堂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四名侍卫抬着一张步辇进来,上面半躺着的正是面色苍白的顾慎!
\"王御史远道而来,本世子有伤在身,未能远迎,还望恕罪。\"顾慎声音虚弱,却自带一股威严。
王焕之慌忙起身行礼:\"下官参见世子殿下!殿下伤势...\"
\"无碍。\"顾慎摆摆手,示意侍卫将步辇放在叶明身旁,\"方才听闻御史大人问及车弩之事?说来惭愧,本世子初见时也惊为天人,特意飞鸽传书禀明父王。父王回信说,此等利国利器,当奏明圣上,推广各边镇才是。\"
王焕之脸色变了变。顾慎这话绵里藏针,既点明镇北王已知情,又暗示此事可能直达天听。
\"世子所言极是。\"御史干笑两声,\"下官也是例行公事...\"
\"理解。\"顾慎温和地笑笑,突然咳嗽起来,一缕鲜血从嘴角溢出。
叶明急忙上前扶住:\"世子伤势未愈,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