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锦衣黑明 > 第912章 世间阴阳,极正之下必有极反1

第912章 世间阴阳,极正之下必有极反1(1/2)

    魏国公应该早点把这种‘高级’生存技巧灌输给儿子。

    而不是在演戏一圈后,才说如此人性黑洞般的理念。

    国家、民族、君王、忠直,这些事本来就与高门无关,扔掉毫无心理压力。

    但徐弘基不该草拟理想、戏耍理想,尤其是此时此刻。

    一个失去理想的男人,人生突然失去奋斗的目标,他对人世只有仇恨到极致的破坏欲。

    小公爷在自己院子里待了一晚,第二天恶心呕吐,郎中一瞧,风寒严重,无法出门。

    外海等不得,浙江等不得,徐弘基无奈只能让周延儒和灵璧侯先期出发,给徐允爵打个前站。

    南京除了魏国公、灵璧侯两个勋贵,还有三个跟屁虫呢。

    怀远侯、诚意伯、成安伯。

    怀远侯常延龄,常遇春十二世孙,常家从未有过什么实权,挂名南京,代代做个富家翁,常延龄爱好诗词,在江南文化圈厮混的时间远远超过都督府。

    而且常延龄有个陶冶情操的‘怪癖’,喜欢灌园,亲自浇粪种菜。

    说他风轻云淡也好,说他与世无争也行,总之是个泥塑,且是犄角旮旯的泥塑,恨不得谁都看不到他。

    至于诚意伯,这可是个有趣的人。

    刘伯温因相士身份被皇帝试探到死,更别说他的后人。

    历朝历代,武勋传爵只有一个本质原因:贵族辅翼皇权。

    刘氏不同,好像每代朱明皇帝均不想让刘家传爵,最后又不得不给刘家传爵。

    朱明二百七十年来,刘氏与皇家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纠葛,多次停爵,多次袭封,大明朝的另类。

    也可能太祖当时给刘伯温封爵的诏书,就决定了刘家的富贵必然伴随坎坷。

    “朕观诸古俊杰,识真主于草昧,效劳于多难,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之张子房、诸葛孔明能当之。刘基挺身,委质事朕,累察乾象,多效谋猷,特封…”

    朱元璋御笔诏书,把刘基比作张良、诸葛亮,诏书夸赞上天,最后却给了个伯爵。

    关键是累察乾象四字,把刘伯温给害惨了。

    一开始朝臣并未意会到什么意思,且他毕竟是开国勋臣,一般人还不敢招惹,直到老朱亲自给朝臣示范了一下。

    世人皆知,朱元璋登基后,有严重的疑心病,对开国勋贵十分猜忌,刘伯温承担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洪武六年八月,一次家庙祭祀,朱元璋突然勒问刘伯温为何不陪祭。

    礼臣莫名其妙,皇族家祭,宰相都不来,诚意伯来做什么。

    老朱没有解释,以‘不陪祭’之罪,罚俸刘伯温一月俸禄。

    皇帝嘛,你说啥都有理,天下人以为刘伯温是相士,应该主动参加祭祀。

    朝廷小官以为刘伯温是宰辅、太史令,当然应该参加。

    但金銮殿哪有傻子,朝臣秒懂其中隐喻。

    刘基从此成为诸臣的梯子。

    上朝议事期间,身子摇晃一下,都能被御史弹劾君前失仪。

    刘伯温根本无法任事,犯错越来越多,陷在自辩之中不可自拔。

    一年后,刘伯温按照勋贵惯例,让儿子面奏皇帝,准备混个小官,为以后袭爵准备。

    屁大的事,胡惟庸突然弹劾刘伯温逾越中书,身展‘王气’,威压朝臣,不敬王事…

    哪儿和哪儿啊,刘伯温莫名其妙被停职,堂堂开国勋贵,回乡避祸。

    刘伯温仅仅做了五年伯爵就去世,两个儿子‘颇具文名’。

    这名声真操蛋,长子因为荫恩授官,拜见过胡惟庸,莫名其妙成了胡党,几番挣扎,被迫跳井。

    这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十五年,朱元璋满意了,诚意伯可以袭爵了,但袭爵的诏书不同他人,又把刘伯温翻出来夸了一顿:勘定先机、措安黎庶、人莫敢犯、不移其节…

    好吧,累察乾象之后,又来个勘定先机。

    在朝臣的眼里,皇帝这是暗示刘伯温早已预见胡惟庸是佞臣,被攻击之下宁肯闭口,都不愿透露预言…

    噗~

    棺材板里的刘伯温喷出一口骨渣子,死了都不放过我啊。

    二代诚意伯,因为开春的时候,没有到田间参加开垦大礼,再次被朝臣弹劾不敬农事,违背圣意,流放甘肃戍边。

    朱元璋还在位呢,勋贵也不能免罪,说流放就流放,不会圈禁了事。

    老朱去世,诚意伯被大赦后也去世了。

    靖难时候,刘伯温孙子被建文启用,派给李景隆这个坑爹货做参赞,又被连累了,自请归乡,爵位官职什么都不要了。

    永乐登基后,强行把他召到南京,这位也是个实心眼,竟然骂朱棣:传承百世,都逃不脱一个‘篡’字。

    朱棣大怒,下狱关押,自绝而死。

    此后三代继续空爵,直到景泰年间,朱祁钰为了巩固正统之名,在王文授意之下,任命刘伯温七世孙为五经博士,回乡做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