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勒松港(Ny-Alesundharbour)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北端的常年开放港口之一,主要用于科研和后勤补给。
由于港口水深较浅,适合中小型船只停靠,大型破冰船之类的极地远洋科考船通常无法直接靠岸。
该港口设施比较简单,主要用于科考物资转运和人员上下船。
由于“鲲鹏三号”极地科考船是大型破冰船性质的大吨位船舶,无法直接停靠新奥勒松港,因此只好锚泊在附近的海域,即新奥勒松港外的孔斯峡湾(Kongsfjorden)锚泊。孔斯峡湾是斯瓦尔巴群岛西部的一个宽阔峡湾,水深足够,适合大型船只停泊。
科考队员和物资就是通过“鲲鲲三号”上所搭载的中小型智能快速自动避险避障的工作艇或直升机转运到新奥勒松港,然后再前往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站的。
孔斯峡湾不仅水深条件好,峡湾水深超过100米,适合大型船只锚泊。此外,该峡湾避风条件优良,峡湾地形可以有效地阻挡强风和海浪,提供相对安全的停泊环境。另外还为科研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性,峡湾周边有多个国家的科考站,便于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
“鲲鹏三号”在停泊期间,科考队开展了物资补给,为黄河站运送了食品、燃料、科研设备等物资。此外还进行了人员轮换,科考队员进行了任务交接。
另外还进行了联合观测,在峡湾及周边海域开展了海洋、冰川、大气等多学科联合观测。
九月五号午时十二点左右,潜龙带领全体科考队员一百一十人安全到达了“鲲鹏三号”科考船上,科考船鸣响了一长声船笛:
“呜~~~~~~”
船长李钢亲自掌航主舵轮,“鲲鹏三号”科考船徐徐航行沿着这个深水峡湾向着远方巴伦支海的希望岛公海海域驶去。
希望岛(hopen)是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巴伦支海中,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南部,地理经纬度在东经19°至20°和北纬76°至77°之间。它靠近斯匹茨卑尔根岛的东海岸,是群岛中较小的一个岛屿之一。
希望岛周围的海域属于巴伦支海的一部分,巴伦支海被认为是“北冰洋的暖池”,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部海面终年不结冰,水温比较高。希望岛周边的海洋地质状况包括宽阔的大陆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尤其是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也非常丰富,支持着多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生息。
希望岛附近海域主要的生物群落有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鱼类群落、海洋哺乳动物群落和鸟类群落。
浮游生物群落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中硅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们是海洋初级生产者的重要成员,在希望岛附近海域的春季和夏季大量繁殖。硅藻细胞具有硅质的细胞壁,形态多样,如圆形、椭圆形等。它们依靠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着能量基础。甲藻也是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甲藻能够发光,在夜晚的海水中闪烁,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物发光。甲藻在海洋食物链中处于较低层级,但数量众多,是许多浮游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而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优势类群。它们体型微小,通常在1-2毫米左右,但数量极其庞大。桡足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水温、盐度和光照条件下生存。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食,并且是许多小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猎物。此外,水母也是希望岛附近海域常见的浮游动物。例如,栉水母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它们通过纤毛的摆动来游动。水母的身体主要由水和凝胶状物质组成,其伞状体边缘有触手,用于捕食浮游生物。
底栖生物群落有多毛类动物和贝类。多毛类动物,如沙蚕,它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环境中。沙蚕身体分节明显,具有刚毛,可用于在海底爬行或在水中游动。它们是肉食性或杂食性动物,以海底的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或其他有机碎屑为食。而贝类中的北极蛤是希望岛附近海域常见的贝类。它们适应寒冷的海水环境,生长速度相对比较慢。北极蛤通过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营养,其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免受外界伤害。还有一些小型的贻贝也栖息在该海域的海底礁石或珊瑚礁上,它们与共生藻类形成了特殊的关系,共生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贻贝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源。
鱼类群落中的鳕鱼品种中的北大西洋鳕鱼曾经在希望岛附近海域广泛分布。鳕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它们喜欢栖息在水深较浅、海底地形比较复杂的区域。鳕鱼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鱼为食,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中级消费者。此外,黑线鳕也是该海域常见的鱼类。它们的身体呈现长条形,体色通常为灰白色,带有黑色的纵向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