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家通历史,开局救助李云龙 > 第477章 贰臣洪承畴

第477章 贰臣洪承畴(1/2)

    古往今来,改换门庭之事非常普遍。

    本国之内的改换门庭,只要不是为了利益驱动,而是事出有因,那大家伙都是接受的,并不会说什么。上升到国家层面,成王败寇,那就更不会说什么了,反而会赞美一句“深明大义”,为了天下黎明不忍遭受战火,或者识时务者为俊杰,为明主所折服。

    但是,改换门庭之事一旦上升到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那不好意思,再事出有因,那也是可耻的叛徒,注定要遗臭万年的。

    历朝历代,这种人很多,近代也是很多,无一例外都遗臭万年了。

    南宋之时,北人因为宋庭的原因沦为异族统治之下的百姓,后来帮助异族攻打南宋。

    按理来说,北人是逼不得已的,攻打南宋也是天经地义的,谁让你宋庭不当人子,软骨头,贱骨头的?

    但事实却是,北人张弘范带领元兵灭宋之后,遗臭万年了。

    宋人,或者说元人在崖山立了一个石碑,上书“宋人张弘范灭宋于此”,把张弘范彻底钉死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等到了明末,虽然有前面这些遗臭万年的人存在,但对于降清,明人的接受度高太多了,也不认为自己是可耻的叛徒。

    这些人的心态很简单,首先是利益驱动,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前面既然有了元灭宋,蒙人入主中原的前车之鉴,他们来一个清灭明,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故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就有二,有了先例,后面的接受度就高多了。

    其次,清和明的关系不是特别敌对的关系,表面上是很有迷惑性的,因为清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其实就是明廷的将军。

    努尔哈赤一直是李家养的家臣,当明朝将军都当了十几年。

    在明人眼中,”清“与其说是异族,不如说是明朝将军反叛,然后带领一群女真+索伦+蒙人+汉人等等一群反叛之人反叛朝廷。

    所以,那些降清的明廷臣子,在心理上是很容易接受的。

    后来多尔衮入关,也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南明那些人还天真的想要和多尔衮联合,一起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

    在诸多的降清明臣之中,两个人最为出名,也是在清灭明的过程中出力最多最大。

    第一个是吴三桂,最广为人知,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他。协助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接着从北打到南,最后还追到了缅甸,亲手把永历帝绞杀了。

    再加上后来在康熙年间造反,史称三藩之乱,所以后来的小说演义、影视演绎,就以吴三桂最为出名。

    第二个就是洪承畴了!

    相较于吴三桂的带兵冲锋在前,为世人目光焦点所在,作为文臣的洪承畴就显得低调多了,不怎么被人注意。

    但实际上,洪承畴对于清廷的贡献同样巨大。

    首先,洪承畴作为明廷忠臣,他的投降对于明廷的影响是巨大的,极大的打击了明廷的声望,也影响了一大批明廷大臣。

    本来很多人不想投降,不愿投降的,一看洪承畴都投降了,于是也都降了,或是犹犹豫豫的投降,或是毫不犹豫的投降。

    其次,洪承畴亲自出马招抚各方人物和势力,他非常熟悉明廷的运作模式,也非常熟悉明廷的臣子们,知晓他们的弱点。

    在招抚过程中,除了硬骨头之外,就没有洪承畴拿不下的人。

    硬骨头也很多,但各自为战,不成气候,最终都被绞杀。

    整个明末历史,如果洪承畴没有加入清廷,清廷在绞杀各地势力,统一天下的进程中绝对不会这么顺利,甚至极有可能出现崩坏局面。

    重臣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用好了那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和洪承畴类似作用的,还有一个人,范文程。

    范文程不是明朝降臣,他是很早就投奔满清的士子,在明朝这边得不到荣华富贵,于是就改换门庭。

    范文程的作用比洪承畴更大,没有他的加入,满清还是后金这种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

    正因为有了范文程的加入,后金才演变成为了拥有相对完善政治制度的政权。

    甚至于,皇太极这个满清成功奠基人的出现,也是因为受了范文程的影响。

    没有范文程思想和学识的影响,皇太极再天授之才,也不会有历史上那般成就。

    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后金到满清,到一统天下,皇太极居功至伟。

    对于洪承畴来说,他的投降除了荣华富贵之外,多了一层”施展抱负“。至于名声,洪承畴肯定知道名声不好,但他想到的更多的应该是”成王败寇“。

    只要满清夺得了天下,他作为功臣,名声肯定会变好的,所以他并不担心。

    在招抚南方诸省的时候,不少明廷的硬骨头骂他、冷嘲热讽他,譬如黄道周就当着他的面说”洪亨九早就殉国了,哪里还有洪亨九?“

    洪承畴,字亨九。

    但是,洪承畴也只是稍微尴尬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