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不仅能固色,还能让面料更挺括。我们会将五倍子捣碎,用热水浸泡,过滤后加入薯莨汁中,一起用来染面料。”
徐佳莹听得格外认真,一边记录一边提问,从植物的选择、染料的提取比例,到浸泡时间、晾晒技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她突然意识到,陈师傅的植物染料提取方法,不仅环保天然,还蕴含着“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智慧——利用阳光晾晒固色,利用天然植物的特性互补,这正是她研究环保面料所需要的理念。
“陈师傅,太感谢您了!您的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环保面料,尝试用植物染料染色,但在浓度控制和固色效果上一直有困扰,您的‘三次过滤、七天沉淀’和‘反复浸晒’方法,正好能解决我的问题。”
“能帮到你就好!”陈师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传统工艺就是这样,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香云纱工艺传承了几百年,也在不断改进,现在我们也在尝试将香云纱与现代面料结合,开发出更适合日常穿着的产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徐佳莹和陈师傅深入交流了植物染料的提取与应用,苏木则在一旁认真观察香云纱的染整流程。
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工人将面料浸入薯莨汁中反复浸泡,用木桨搅拌均匀;将染好的面料平铺在晒场上,在阳光下晾晒;用河泥覆盖面料的一面,进行“封莨”处理,让面料呈现出独特的双面色泽。
每一个步骤都严谨而细致,透着匠人的坚守与执着。
临走时,陈师傅送给他们一小块香云纱面料和一小瓶薯莨染料:“这是我亲手染制的香云纱,你们可以带回去研究;这瓶薯莨染料,希望能给你的环保面料研发带来帮助。”
“谢谢陈师傅!今天的收获太大了,不仅学到了香云纱染整工艺,还找到了环保面料研发的新思路,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份礼物。”
徐佳莹小心翼翼地接过面料和染料,眼中满是感激。
离开染坊时,已是下午时分。
车子行驶在回程的路上,徐佳莹一直抚摸着那块香云纱面料,感受着它细腻爽滑的质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植物染料提取的流程,一个新的环保面料研发方案渐渐成型。
“苏木,我打算回去后就开始实验,将陈师傅的植物染料提取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研发一款既环保又适合日常使用的面料,用来制作文创产品和服饰,肯定会很受欢迎。”
“我支持你!”苏木握住她的手,“传统工艺的智慧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创新,把香云纱的环保理念融入‘苏州记忆’的产品,既符合我们的初心,又能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回到广州城区时,天色还早。
小林提议:“苏先生,徐女士,不如我们去附近的菜市场逛逛?广州的菜市场充满了烟火气,不仅能买到新鲜的食材,还能感受到最地道的广州生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文创设计的灵感。”
“好啊!”徐佳莹立刻响应,“我早就听说广州的菜市场很有特色,琳琅满目的食材,热闹的叫卖声,想想就很有趣。”
车子停在老城区的一个菜市场门口,刚一走进,就被里面的热闹景象所吸引。
菜市场里人头攒动,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摆满了各种新鲜的食材——翠绿的芥蓝、鲜嫩的菜心、饱满的荔枝、金黄的芒果,还有各种鲜活的海鲜、河鲜,鱼虾在水箱里游动,螃蟹在盆里爬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材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烟火气,让人食欲大开。
摊贩们用粤语大声叫卖着,声音洪亮而有节奏,虽然听不懂具体的内容,但那种鲜活的氛围让人倍感亲切。
一位卖菜的阿姨看到他们好奇的眼神,笑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招呼:“年轻人,买点菜心吧?新鲜得很,早上刚摘的!”
“阿姨,这菜心怎么卖?”徐佳莹笑着问道,拿起一把菜心,感受着它的鲜嫩。
“五块钱一把,很划算的!”阿姨热情地介绍,“广州的菜心最好吃,清炒、白灼都很美味。”
苏木笑着付钱买下两把菜心,放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晚上可以在酒店的厨房简单做一下,尝尝广州的特色蔬菜。”
菜市场里的食材种类繁多,很多都是江南少见的——比如带着长长藤蔓的丝瓜络、形状奇特的佛手瓜、颜色鲜艳的红葱头,还有各种岭南特色的水果,如黄皮、龙眼、杨桃,看得两人眼花缭乱。
徐佳莹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从新鲜的食材、独特的摊位布置,到摊贩们热情的笑容,都一一收入镜头。
“这些食材的颜色和形状太有设计感了,比如这个杨桃,横截面是五角星形状,很适合作为文创产品的纹样;还有这个红葱头,颜色鲜艳,纹理独特,可以作为染料的颜色参考。”
苏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