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强明:我将现代物资搬运到大明 > 第317章 参观歪脖子树与十三陵

第317章 参观歪脖子树与十三陵(1/2)

    一上午,徐堃他们都被博物馆的领导们拉着不停地感激,甚至还拉着徐堃他们,在博物馆的集体食堂吃了饭。

    说是还有几道明代宫廷特色菜,一定要让徐堃他们尝尝。

    好家伙,这可真是当着本尊卖弄啊。徐堃他们肯定得尝尝。

    别说,还真别说,其实一点也不特色!小丫头偷偷说了好几句,说是一点也不像!

    直到下午,博物馆才放他们走。

    “去煤山看看吧!”崇祯叹了口气说道。

    老朱这是想去看看自己上吊的歪脖子树啊。徐堃嘿嘿一笑,带着他们一家子直奔景山!

    景山公园门口,游客络绎不绝。徐堃买了票,带着众人沿着石板路向上走。初冬的树木已经凋零,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叔,就是那边。”徐堃指了指半山腰处围着栏杆的一小片空地,“那里就是…呃,你们懂得!”

    “朕自缢处。”崇祯平静地小声说道,语气出奇地冷静。

    走近后,他们看到一棵并不粗壮的槐树被铁栏杆围住,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几个大字。

    周围有不少游客在拍照,还有人对着槐树指指点点。

    “就是这棵树?”朱慈烺皱眉打量着眼前这棵树,“看起来不像三百多年的古树。我记得煤山上,这个位置的树不像是这样!”

    徐堃解释道:“原来的那棵‘罪槐’死了,也就移除了。这是后来补种的,算是纪念吧。”

    其实这个景点也没啥看的,就是一棵树,几块碑罢了!还有几块牌子,记录着那段历史!

    这个时候,一个导游领着一群游客过来,导游举着小旗,正用扩音器讲解:“这里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的地方。大家看这棵槐树,虽然是后来补种的,但位置分毫不差。”

    徐堃带着崇祯一家混在人群中。崇祯压低帽檐,竖起耳朵听着周围游客的议论。

    “这崇祯皇帝啊,说起来也是个悲剧人物。”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对同伴说,“十七岁登基,一上来就铲除了魏忠贤阉党,可见是有些魄力的。”

    “可不是嘛!”他的同伴点头附和,“我看史料记载,他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生活节俭得连龙袍都打补丁。这样的勤政,在历代皇帝里都少见。”

    “老实说,崇祯具有一个明君该有的一些优点!”

    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插话:“优点虽有,可缺点也不少啊。史书记载他‘性多疑而躁急’,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十九个刑部尚书。这样频繁换人,政策哪能延续?”

    “话虽如此,可以他当时的处境,能信任谁?看谁怕是都有一种总有奸臣想害朕的想法!”

    崇祯听到这话,不自觉的呼吸加重。徐堃悄悄碰了碰他的胳膊,低声道:“叔,别往心里去。”

    这时导游的讲解吸引了更多人围观:“崇祯皇帝确实想做个中兴之主。他废除矿税、平反冤狱、整顿吏治,但明朝积弊太深。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到崇祯时已是积重难返…”

    “我看啊,就是缺个好宰相!”一个老爷子拄着拐杖说,“像张居正那样的能臣,可惜崇祯不会用人。袁崇焕那么能打的将领,说杀就杀了。”

    “杀袁崇焕这事确实糊涂。不过我觉得袁崇焕也没那么厉害,他也有错,给了杀他的理由。”

    一个穿汉服的姑娘摇头,“反而是卢象升,还有孙传庭,他们才是真的冤啊。多厉害的统帅,就因为一次战败就被下狱。要我说,崇祯就是疑心太重。”

    朱慈烺听得脸色发白,忍不住小声辩解:“当时局势危急,父皇…我是说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徐堃赶紧拉了他一把,示意他别暴露身份。幸好周围人都在热烈讨论,没人注意他们的对话。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戴鸭舌帽,举着自拍杆的男子说道:“最后能以身殉国,宁死不当俘虏,这点气节还是值得尊敬的。清朝编的《明史》都称赞他‘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导游接过话茬,“思陵的神道碑上面写着‘庄烈愍皇帝’,‘愍’就是怜悯的意思。连清朝皇帝都同情他的遭遇。”

    崇祯有些激动,身体微微颤抖。周皇后悄悄握住他的手,发现掌心全是汗。

    “哥哥。”昭仁突然扯了扯徐堃的袖子,天真地问,“为什么大家都说父皇…说那个皇帝可怜呀?”

    周围几个游客听到这童言无忌的问话,都善意地笑起来。

    一个大娘弯下腰对昭仁说:“小朋友,因为那个皇帝很努力想做好,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呀。就像你考试前拼命复习,结果还是没考好,是不是很可怜?”

    昭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却强调道:“可我会加倍努力,下次肯定考好的!”

    “小姑娘有志气!”大娘称赞道!

    参观完歪脖子树,就要去十三陵了。徐堃又带着众人坐光观车去十三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