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实将信将疑的看了裴元一眼。
宝钞的事情他上次也参与了。
宝钞的价格拉到“一贯宝钞兑换一文”的时候,李士实手中的宝钞也确实吃到了不少的浮盈。
只不过李士实认为,这波行情完全就是朝廷重新征收宝钞的利好带起来的,现在司钥库的奏折还没上,感觉高点应该在后面。
是以李士实一直拿着宝钞没有出货。
谁想到司钥库奏疏公开的当天,还没等朝会散了,市坊间的宝钞价格就出现了暴跌。
那时候李士实才如梦初醒一般的赶紧出货。
宁藩手中的宝钞几乎完美的错过了这波上涨行情中,然后在踩踏中获利甚微的离场。
事后坚持自己操作的李士实,还打肿脸充胖子的对裴元表示,自己赚麻了,不拉不拉不拉。
所以在听说裴元继续在宝钞上砸钱,并且准备利用明年年初政策落地的时候回收白银,李士实本能的不太看好。
毕竟宝钞行情的第一波暴跌,就是司钥库奏疏发布的时候兑现的,等到七大税关征收宝钞的日期来临,谁敢说宝钞会不会崩第二波。
李士实有心贪图裴元多许诺的银子,半真半假的试探道,“贤弟,宝钞已经跌了上百年了,那是那么容易让咱们赚到好处的,别到时候折了本钱。”
裴元知道李士实的疑虑,自信的说道,“放心好了,就算这宝钞的价格折价再折价,以小弟的家财,套出几万两银子也不成问题。”
“不至于拿不出给大都宪的钱。”
李士实总觉的这小登没憋什么好屁,当下也不敢直接接下来,而是说道,“且待老夫回去想想,明日再给你答复。”
裴元低声对李士实道,“小弟这次回京还有其他的事情,现在还不好露面,就先送到这里吧,大都宪见谅了。”
李士实只觉的一头雾水,感觉眼前的小登,更是如在雾中、云中。
等李士实走的远了,萧通才有些不解的凑上来对裴元道,“千户,怎么感觉李士实这次硬气了不少。”
裴元斜了萧通一眼,“你也看出来了。”
说着,给萧通解释了一句,“天子让宁藩世子来替他司香,李士实不嚣张才怪。”
萧通闻言越发不解了,“我看天子还年轻,怎么早早的就让藩王世子入京。”
裴元抄起了手。
这件事的始末嘛,裴元还真知道点。
无论是历史上的“宁藩世子司香事件”,还是这条时间线的宁藩世子提前进京,都有着深刻的逻辑。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件事着实有些离谱。
毕竟古代就讲究一个“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别说古代人了,就连后世人对祭祀的特殊意义都很敏感。
那么为什么朱厚照会让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宁藩世子,充当这个司香人呢?
莫非朱厚照太过顽劣,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并非如此。
因为朱厚照不但这么干了,而且下旨的时候还特意使用了“异色龙笺,加金报赐”的规格。
这个规格,在大明就是太子监国用的标准规格!
也就是说,朱厚照的这个行动,基本上就宣告了让宁藩世子前来监国。
听到这里,或许后世人更觉得离谱了。
朱厚照是独苗,但是成化天子可不止朱佑樘一个儿子啊。
比如说湖广的小小万寿帝君,和朱厚照的血脉就很亲近,完全可以成为更合适的继承人。
可是宁王世子呢,别说朱厚照的血脉远近了,他甚至连永乐皇帝的血脉都不是。
那么宁王世子是如何力克所有竞争者,得到了朱厚照的青睐,以“异色龙笺,加金报赐”的规格堂皇入京司香的呢?
答案就是,以往的前人都在嘲笑朱厚照的荒唐,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按照原本的历史线,这件事发生在正德十一年。
那就来说说正德十一年有什么特殊的时代背景。
在正德十一年的时候,朱厚照成功的借助产生的弱势内阁,加强了对边军的掌控。而且不顾自身安危,跋涉于北方的每一个重镇。
在此期间,异常凶猛的蒙古小王子不断的侵袭着北方边境,杀死礅堡的士兵,抢掠着边境的百姓,甚至一度从山西破关而入,攻击接近河南的地方。
于是,朱厚照下定决心,要和蒙古小王子进行决战!
在决战之前,朱厚照充分做好了自己可能会死,甚至重蹈英宗覆辙的心理预期。
但是,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
大明后续面对的局面,甚至可能比土木堡之后还要艰难。
所以朱厚照才会在决战之前,精心挑选出了宁王世子作为继承人。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