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道德的束缚,基因改造是解放人类潜力的钥匙,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非改造人”开始组成更为庞大的反对阵营,他们要求彻底停止基因改造,恢复对普通人类的尊重。他们的口号中充满了对“优生优育”理念的反思,批评这种技术只是为权力和财富集中而服务,而忽视了社会的基本伦理和对人类个体尊严的维护。这些反抗者的行动不仅仅局限于言辞,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成为全球多个地区的常态。
全球范围内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而叶辰与艾琳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基因技术的确能够解决许多人类面临的难题,像是治愈遗传病、延长寿命和增强身体素质等;另一方面,基因改造所带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却使得这个进步充满了巨大的伦理风险。
在一次全球科技峰会上,叶辰和艾琳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实施“基因自由化”政策,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接受基因改造的机会,同时为社会提供足够的资源,确保“非改造人”不会因为无法接受改造而陷入社会底层。然而,这一提议遭遇了激烈的反对。在全球范围内,那些已经接受过基因优化的人群,认为自己不应该为他人的“落后”负责,而一些贫困国家则表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支持这种全球性的“基因福利”。
叶辰和艾琳开始意识到,基因革命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多的是人类文明认知的根本转变。人类将不再仅仅依赖自然选择,而是在人工干预下选择自己的未来。这种选择,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同样带来了无法预测的危险。面对科技与道德的双重压力,叶辰与艾琳的抉择变得愈加艰难。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基因革命不仅仅是一次科技的进步,它更像是一场人类自我认知的革命。人类的基因改造,将改变我们对“人类”这一身份的定义,甚至可能挑战人类存在的意义。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保持人类的核心价值,成为了叶辰和艾琳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