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28章 阴谋的气味

第28章 阴谋的气味(1/2)

    《杀韩信》是一出带有歌唱的戏剧。戏剧这种形式是全新的娱乐。也是因为大秦开始出现数十万上百万人口,社会活动更加复杂,娱乐有升级的需要,口头文学和戏剧这些能够消磨时间的形式才会出现。

    《陈王恨》、《楚汉争》这类的连本大戏,开始出现。前朝的故事离得最近,也最能激发人的情感。

    这些过去被视作是禁忌的故事,在扶苏朝并没有太多干预,事实上,甚至连扶苏也对其中一些内容有兴趣。

    新兴的印刷技术,也极大刺激了这些故事的创作和普及。在正式的故事之外,还普遍出现了二创。一些二创甚至很离谱。

    关于韩信的其中一个版本,甚至说韩信曾经是吕后的情人……这一定是捏合了韩信和审食其的角色,加上大胆的想象。而韩信之死,不光包含了刘邦的忌惮和嫉妒、吕后的报复、萧何的妒忌……

    走进未央宫之前,韩信和萧何的对白,细数伍子胥、文种大夫忠心而身死的往事,站在未央宫前犹豫而不肯进入。

    进入未央宫后,韩信上不见天下不见地,被吕皇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一群女子刺杀在宫廷之中。

    让所有来看戏的人心惊胆战。甚至觉得舞台上的故事,就是真实的历史。

    这出戏从南方的某个郡县兴起,几个月的时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居然在长安的柳市的一间场馆上演,一经上演,轰动长安城,观者如堵。

    韩信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相当晚了,等到韩信便装前去看戏的时候,坐在一个三等座位的边角,看着台上的优人表演。虽然这戏剧中的韩信命运和自己大不相同,一看就是民间风马牛的编排,但是韩信是越看越心惊,到了台上的韩信被杀身死的时候,刀子好像就已经刺在自己的身上。

    这戏的内容是瞎编的。

    但是刘邦的忌惮、吕后的残忍、萧何的嫉妒,是真的。

    回首往事,韩信很确定,如果当初不是赵杏儿亲身营救,自己最后的结果不会比彭越更好,甚至很可能就会出现舞台上这一幕。

    刘邦一生中,真正最忌惮的就是韩信,不管说不说出来,这件事情韩信和刘邦都很清楚,甚至张良陈平也都清楚。

    所以自己很可能不会活到刘邦寿终正寝、太子登基继位。

    至于萧何。

    自从军出汉中,韩信几乎就没有机会和萧何私下见面。自己被幽居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多次致书萧何,所有的书信都被打发回来。

    即便扶苏临朝,韩信和萧何同朝为官,在朝堂之上,萧何的目光永远都回避着韩信。

    萧何心里是有鬼的。

    这出戏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世易时移,如果韩信不曾投奔张村,如果扶苏不曾复国,自己一定是未央宫中那个被宫女刺死的青年将军。

    台下的人静默,然后掌声如雷。

    人群中的韩信已经泪流满面。

    这出戏的写作者对汉宫的情况相当了解,把握人心和剧情节奏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的。是谁写了这出戏?他想干什么?

    是要重新提点,让人想起韩信曾经手握重兵,是身居在长安城的猛虎,要用这样一出戏来提醒皇帝韩信的危险,试图把韩信再次排挤在中枢之外吗?

    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话韩信在长安甚至不敢找人谈,来到巩邑,却可以和张诚发发牢骚。

    张诚叫人去找来这个戏的本子。这样风靡大江南北的戏,巩邑也一定有戏班子演过。巩侯没时间和精力去重听这出戏,翻翻戏本子就容易得多。

    看完戏本子,张诚把本子放下,一声叹息。

    “淮阴侯,放平心情。这戏是在骂吕后和刘邦,你是正面人物……”

    韩信嘴里发苦。正面人物吗?但是编排的不怎么样,自己的台词似乎有点太过于控诉了。

    “公道自在人心!市井之言不足论!”张诚肯定的说。

    “咸阳百二山河,

    两字功名,

    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

    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

    蒯通言哪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醉了由他!”

    张诚吟诵着这首马致远的小曲。这首小曲是把千古的忠臣的悲愤写的清清楚楚,功高盖世,也难免最后在宫廷斗争中死于非命。

    如果说功劳,当今天下,功劳最大的,就只是蒙恬、张诚、韩信。

    在这首小曲下,三人都会感到战栗吧?

    这背后确定是有人在推手的,张诚能嗅到其中的阴谋气味。

    推波助澜,挑动人心的高手啊!

    阴谋这种东西,和书画一样,是有风格的,天下能创作完美阴谋的人并不多,那个名字呼之欲出。

    只是,如果陈平制作了这样一个饵,他钩上的鱼会是谁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