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53章 霸道女总裁赵芃

第53章 霸道女总裁赵芃(1/2)

    扶苏十年万寿节,从西海城到月氏、从张掖到长安的铁路终于竣工。铁路通车后,黑国女公爵赵芃盛装乘坐专列包厢,抵达长安,为皇帝陛下祝寿。

    这是皇朝前所未有的盛事。太子带领奉常的官员,代表天子和皇后前往火车站亲自迎接,赵芃在火车站乘坐代表皇家尊贵地位的四轮马车乘车前往未央宫。

    穿黑色深衣、朱红滚边的大礼服、头戴远游冠的赵杏儿,从车厢上缓缓走下来。这是诸侯王公的袍服,符合礼制。腰间悬挂着翠绿色的翡翠、朱红色的玛瑙、鲜黄色的琥珀做成的长串佩饰。她的眼光落在了马车上。

    这是一辆四轮马车。

    新的四轮马车使用了钢制弹簧片,确保了车辆的轻柔稳定。钢骨架的车轮、橡胶充气轮胎、精密的滚柱轴承和钢架、玻璃窗的设计,让这辆车子轻快坚固,乘坐在车中视野也非常好。

    车身是粉红色,上面绘制着绿色四叶草的纹样,在金属框架上,还有鎏金,格外华丽浪漫。这辆车是专门为长公主准备的。是长公主的专车。

    拉车的是四匹白色天山马。这种马身材高大健美,负重能力强。虽然奔跑速度赶不上着名的大宛马,用来做挽马却是极好的,尤其是拉乘马车,这马兼具健美、拖曳负重和步履稳定的特征,已经是皇家专用的车用挽马。

    赵杏儿登上马车的前一刻,也是百感交集。

    很多年前,自己也曾经有过一辆粉红色的马车。相比这辆马车,那一辆车要笨重很多。那一辆车也是整个大秦最华丽醒目的马车。

    眼前这辆车,让赵芃想起更多。

    太子赢弘毅骑乘着一匹白色的大宛马,身穿黑色的太子礼服,手戴白色的小羊皮手套,跨坐在红色的雕鞍之上。

    马镫的出现并没有多传奇。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已经开始流行使用非常完善的挽具。中国是挽具比西方的挽具更加合理、有效、精致,所以中国的战车比希腊罗马的战车更大、更重,也更普及使用四匹马驾乘而非两匹马驾乘,是真正的重装车战部队。

    等到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以后,中原地区就开始流行单人匹马的作战方式,马背上就使用起马鞍。

    最早的马鞍是软垫——毡垫。到了始皇帝时期,秦国的马鞍已经改为硬木为芯的高桥马鞍。

    从马鞍到马镫,就只是一步之隔。

    草原上的部落,使用奴隶作为矮凳,让骑士踩踏上马。中原之地受到儒家影响,不兴那种轻贱人类的方法,就有人在马鞍的左侧垂下一段绳圈,踩踏以方便上马。绳圈有麻绳皮绳的区别。

    等到张村的钢铁生产发达,就开始有人使用铁器制作双侧马镫。这个效果果然好。骑在马上更稳定、更容易操控,而且骑行的时候人可以在马鞍上站起、屁股空悬,乘骑就不会颠簸屁股生疼。更大的好处是,还可以空出一只手,握持步枪或者短刀、长矛在马上作战攻击。

    马蹄铁也就几乎同步产生。

    马蹄铁的使用还要麻烦一些。标准的蹄铁还要在安装前加热,现场弯曲定型、裁切,以符合马蹄的具体形状。用六根钢钉敲入马蹄,就能有效保护马蹄。装上马蹄的骏马可以跑得更久更远。适度修整马蹄,也能改善马的健康和使用效果。

    只不过,马镫和马蹄出现不久,大秦就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这两项了不起的发明就没有了强大的军事用途。现在的骏马,已经沦为礼仪和竞技用途。长安城只有一些浮浪子弟,热衷在城墙外的环道进行赛马,有一个小组织号称二环十三郎,十三郎的名称一直都在,只是名单经常更换——竞速赛马死人太多了!

    太子的马镫是精钢制作,包裹着铜件,黄澄澄的,看起来就贵重无比。太子的马具之上,也是鎏金镶嵌绿松石之类,贵重的一塌糊涂。

    弘毅本人是一个简朴的人,具有工科生的气质,对这种过于华丽的佩饰并不喜欢。奈何这是国家制度,所以每次穿着这身华丽的袍服骑在这匹马上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羞耻。

    此刻太子就骑马缓缓的行走在赵芃马车的身边,如同一个谦卑的侍从。

    车中是自己的亲姑姑,是整个张村下一代都敬畏的一个女子,是大秦唯一的诸侯公爵,拥有万里封地。也是一代传奇。

    太子对这个姑姑是敬畏和敬爱的。

    这个姑姑并没有那些皇室尊长的那种老人气味和陈腐的调调,做事不拘一格,执行能力强。几乎是皇室晚辈甚至张村晚辈的偶像。

    这个小姑娘十四岁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带就来到张村,靠着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创下偌大的家业。

    也曾经五次征战匈奴,斩获敌人的首级无数,至今在长城外新秦中城外的两个京观,还炫示自己这个亲姑姑的手段狠辣。

    追逐匈奴远至波罗的海,在大海之滨建立起一座不输于长安的雄城。

    据说西海城日夜都浓烟滚滚,无数煤炭和铁矿石进去,无数钢锭出来,甚至长安城中所需的钢铁,都有一半来自西海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