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 第632章 攻心为上,兵临万州

第632章 攻心为上,兵临万州(1/2)

    旌旗猎猎,战船如云。

    唐军主力在李从嘉的统帅下,已完全掌控了夔门至万州的水陆通道,兵锋直抵万州城下,与蜀军隔江相望,形成对峙之势。

    李从嘉深知,灭国之战,“上兵伐谋”的道理,在磨砺兵锋的同时,也祭出了另一柄无形的利剑。

    攻心。

    对于新占领的区域,他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怀柔政策。

    被俘的普通蜀军士卒,经过甄别,愿意归附者,被整编为辅军,或参与后勤运输,或在已控制区进行屯垦劳动,并登记户籍,给予基本保障。

    对于那些不愿从军、思乡情切的俘虏,在经过教育后,竟被酌情遣返原籍,并发放少量口粮,令其归家。

    这一举措,初看似乎纵虎归山,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亲眼目睹了唐军的“仁政”与强悍,回到家乡后,其口耳相传,无疑成了唐军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带回去的消息,远比任何檄文都更具冲击力。

    唐军并非传闻中的烧杀抢掠,反而军纪严明。

    唐主李从嘉勇武盖世,却并非嗜杀之人。

    这无形中动摇了蜀地民心,瓦解一些底层军民的抵抗意志。

    而对被俘的蜀军大将,李从嘉更是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和容人之量。

    最典型的便是对老将军高彦俦。

    此老被俘后,自忖必死,终日一言不发,倔强异常。

    李从嘉却并未将其下狱治罪,反而以上宾之礼相待,亲自前往探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天下大势,指明蜀主孟昶之昏聩。

    虽高彦俦始终未曾松口归降,但李从嘉依然允许他以自己的名义,修书数封,送往成都交好的同僚旧部之中。

    这些书信的内容,无非是陈述唐军之强、唐主之明,以及自身被俘后所受之礼遇,委婉劝告故人审时度势。

    这些书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蜀国朝堂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猜疑、动摇、观望的情绪悄然蔓延,军心士气在无形中进一步被削弱。

    边打边招降,双管齐下,李从嘉的这套组合拳,效果显着。

    十日后,万州一带已是战云密布,双方大军汇聚于此。

    蜀王孟昶也深知此战关乎国运,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他几乎拿出了举国之力,疯狂动员,下令各州县“十五抽一”,甚至“十抽一”,强征壮丁入伍。

    一时间,各地人马,无论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还是地方豪强的私兵部曲,亦或是仓促集结的团练乡勇,陆陆续续被驱赶着开赴万州前线。

    很快,竟也勉强拉起了一支号称六万余人的队伍,驻扎在万州城及周边险要,声势看似浩大。

    反观李从嘉,并未继续从后方增调大量兵力。

    一方面是新占之地需要稳固,粮草转运亦需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陆续探知的军情,他已判断出,孟昶此举已是狗急跳墙,这支看似庞大的军队,除了成都派来的一些核心精锐外。

    多数不过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缺乏训练,装备不齐,士气更是堪忧。

    这一日,晴空万里,唐军在万州城下摆开阵势,并未立即攻城,而是开始了阵前叫骂,进行最后的心理施压。

    大将张璨奉命出阵,他挑选了一队嗓门洪亮、中气十足的士兵,手持以牛皮蒙制的简易“喇叭”,叫骂的词语,早已经被斟酌好了。

    “城上的蜀军弟兄们听着!尔等为那昏君孟昶卖命,可值得否?”

    “孟昶沉迷酒色,荒废国政,任用奸佞,致使天府之国,民有饥色!尔等父母妻儿,可曾安享太平?”

    “我主大唐皇帝,英明神武,仁德布于四海!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只诛首恶,不扰良民!”

    “那白发老将李廷珪!汝空活偌大年纪,不识天时,不辨明主!若再冥顽不灵,负隅顽抗,必将步高彦俦后尘,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届时身死军灭,为天下笑,岂不痛哉!”

    声声呐喊,如同利箭,穿透城墙,扎入守军耳中。

    许多蜀军士卒,尤其是那些被强征而来的新兵,闻言面露惭色,或低头不语,或窃窃私语,军心浮动。

    城楼之上,主将李廷珪却是面无表情,充耳不闻,仿佛一尊木雕泥塑。

    他深知己方劣势,绝不可出城浪战。

    任凭唐军如何辱骂挑衅,他只是牢牢守住城池,凭借万州临江的复杂水网和加固的城防工事,下令全军谨守不出,弓箭礌石准备齐全,打定了主意要凭坚城消耗唐军锐气。

    一时间,唐军声势浩大,却如猛虎面对缩成一团的刺猬,难以一口吞下。

    万州攻防战,在无形的心理较量与有形的军事对峙中,陷入了短暂的僵持。

    连日的细致勘察与斥候不断回报的军情,和先锋军攻城失利,让李从嘉原本因连战连捷而高昂的心绪,渐渐蒙上了一层阴霾。

    他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