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 第672章 辽国会盟

第672章 辽国会盟(1/2)

    他何尝不知李从嘉的威胁?

    何尝不想尽快一统?

    但与辽国深入结盟,无异于在史书上留下污点,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一边是帝王尊严与潜在的后患,一边是现实而紧迫的威胁……

    殿内只剩下他沉重的脚步声和烛火噼啪的轻响。

    挣扎、权衡、无奈,种种情绪在他脸上交织。

    最终,他停下脚步,背对着赵光义,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沙哑:

    “罢了……罢了……”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弟弟,既有期许,更有深深的忧虑。

    “就依你之见吧。”

    “朕,准你出使辽国,会见那萧思温。”

    “光义,你需谨记!”

    赵匡胤语气陡然严厉起来,“此行凶险,那萧思温是老狐狸,辽国朝局亦是波谲云诡。盟约条件,你需慎之又慎,绝不可答应割让寸土,一切以共同伐唐为核心,若能说动辽国出兵河东,牵扯唐军东海,便是大功一件!”

    “臣弟,领旨!必不辱使命!”

    赵光义眼中闪过狂喜与决然,重重叩首。

    数日后,一支打着大宋旌旗、携带重礼的使团,在晋王赵光义的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地离开汴梁,渡过黄河,向着北方辽国的南京(今北京)方向迤逦而行。

    宋国二号人物首次北上,意图缔结对抗南唐的军事同盟,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必将在这天下棋局中,激起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辽国南京,燕山脚下,这座兼具草原雄浑与汉地典雅的城市,在春寒中迎来了一支来自南方的使团。

    使团首领,大宋晋王赵光义,作为宋国第二号人物,赵光义爱排场,更是摆足了架势。

    但是辽国自诩兵马强,想要给他个下马威。

    南京留守萧思温以“留守大人偶感风寒,需静养数日”为由,将这位大宋亲王晾在了驿馆之中,一晾便是足足半月。

    这半月间,赵光义与其带来的心腹谋士宋琪、悍将高琼等人,只能看着窗外辽国骑兵呼啸而过,感受着北地凛冽的寒风与更冷的“招待”。

    赵光义心中焦灼与怒意日增,却也更加坚定了必须促成盟约的决心。

    辽国南京,留守府邸深处一间极具契丹风情的穹庐大帐内,兽皮铺地,炭火在巨大的铜盆中熊熊燃烧,驱散着北地的春寒。

    空气中弥漫着炙烤羊肉的油脂香气与一种草原特有的、混合了皮革与草料的腥膻气息。

    留守萧思温踞坐于主位之上,他身着锦绣辽服,领口袖缘镶着珍贵的貂皮,虽已年过半百,须发间杂银丝,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雪夜里的饿狼,闪烁着精明与审视的光芒

    。他并未起身,只是用那锐利的目光扫过进来的赵光义一行人,微微抬手,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势:“晋王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请坐。”

    踏入帐内的赵光义,面皮白净,因养尊处优而显得有些富态,是个无须的白胖子。

    他虽努力维持着亲王的威仪,但眉宇间那半月来被冷落积压的火气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难以完全掩饰。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依礼在客位坐下,皮笑肉不笑地寒暄道:“萧留守客气了,能得留守接见,本王不胜荣幸。”

    双方寥寥数语,气氛不冷不热,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薄冰。

    侍者奉上烈酒与手把肉等契丹食物,赵光义浅尝辄止,萧思温则吃得从容。

    酒过三巡,帐内只有炭火的噼啪声和咀嚼食物的细微声响。

    萧思温用精致的银质小刀慢条斯理地割下一块肥美的羊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仿佛这才想起客人的存在。

    他抬起那双精光四射的眼睛,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探究,语气平淡却直刺核心:

    “晋王殿下此次不辞辛劳,北上我这苦寒之地,千里迢迢,想必非为观风赏景。却不知……宋主有何要事,需劳动殿下亲至?”

    赵光义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开门见山。

    “萧留守乃辽国栋梁,明察万里。当今天下之势,想必留守洞若观火。伪唐国主李从嘉,狼子野心,数年之内,鲸吞蜀国、吴越、南平、南汉,更篡其本宗南唐!”

    “此子一统淮河以南,尽控长江水运之利。其兴学堂,练精兵,广积粮,铸利器,更推行所谓‘新政’,收拢人心。其所谋者,岂是偏安一隅?分明是欲效仿前唐,谋局天下!”

    萧思温慢条斯理地割下一块羊肉,放入口中咀嚼,方才缓缓道:“哦?唐主志向远大,与我大辽何干?我契丹铁骑,纵横草原,牧马阴山,向来与南朝,是战是和,皆由我心。”

    赵光义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

    “留守此言差矣!李从嘉欲复所谓‘盛唐’,其眼中之敌,岂止我大宋?昔年盛唐,是如何对待突厥、契丹?‘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