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374章 王小波:仇富?我们是复仇!

第374章 王小波:仇富?我们是复仇!(3/4)

   士绅:你是真不怕岳家把你皇位夺了?

    赵构:怕啊,但朕给岳飞,也不给你们,千金难买朕乐意!

    士绅发动官员上书,来来回回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驸马领兵是亡国之祸之类的话语。

    但赵构理都不理,日复一日的钓鱼。

    士绅又在民间散播谣言:赵构是个昏君,比后人说的更昏庸,不理朝政、沉迷钓鱼。

    赵构毫无波澜,骂呗,你们骂人的能力不行啊。

    学学后人,骂朕赵九妹、完颜构!

    你们骂人,一点攻击力都没有,还不如市井泼妇吵架。

    有一日,杨舍人抢到评论机会,赵构借此机会昭告天下。

    【北伐之事有岳飞,朝堂之事有群臣,后人说朕是个昏君,所以朕把军事交给岳飞,政事交给群臣,朕每日钓鱼,大宋肯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是啊,官家是个昏君,现在官家不瞎指挥了,大宋肯定会越来越好。”

    如同此类的言语,在民间一时间就像雨后春笋般不停冒出。

    皆是认同赵构的说法,认为赵官家有自知之明是大宋的大喜事。

    甚至还有人在佛寺、道观、土地庙为赵构祈祷,希望他天天都能满载而归。

    免得像后人一样,钓不上鱼,以至于戒了爱好,重新处理朝政。

    士绅联盟聚会的时候,王家主怒砸茶杯:“愚民!刁民!傻民!痴民!”

    “活该一辈子种地!”

    . . . . . .

    大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带着家人离开凤阳,返回他忠实的南京皇城。

    第一件事:风光大葬胡惟庸,取美谥。

    在朝会上,朱元璋抹着眼泪,诉说着胡惟庸的功绩。

    末了,朱元璋说要追封胡惟庸为王。

    可胡惟庸的真实功绩并不足以封王。

    足以封王的功绩,比如:请命废除丞相制度的血书。

    大家都知道,这是胡惟庸临死之前为了保全家族做的。

    所以,群臣脑子稍微一转,就知道老朱这是在演戏,就等着大家劝。

    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且可笑。

    上位者想彰显自己的仁德,赐某一个下位者不符合功绩的奖赏。

    因为不符合功绩,所以其他下位者就要出来劝阻。

    你来我往之间,上位者在劝阻之下收回赏赐。

    被赏赐的下位者,也不会对上位者生出怨恨,他只会恨出言阻拦之人。

    上位者勉励一番:“不是我不赏你,是大家都认为你的功绩不足以服众,但我觉得你够,你只要再接再厉,拿出更大的功绩,他们就不会阻拦了。”

    既彰显了上位者的仁德,又不需要付出什么东西,收了下位者的忠心,还挑动下位者之间的仇恨。

    堪称一举数得。

    简单一点来说:没花钱,但把事办了。

    老朱照例,先安慰了胡惟庸的家人,然后对胡惟庸的家人进行赏赐,让胡惟庸的儿子入东宫为官。

    但胡惟庸儿子谨记父亲的临终之言,表示自己要回老家为父亲守孝一生。

    来回三次,老朱也不再劝,夸赞胡惟庸儿子为孝子典范。

    赏金、银、布匹,赐地之后,就让锦衣卫护送他们带着胡惟庸的尸骨回乡了。

    次日。

    百官都以为胡惟庸的事情结束了。

    但在朝会上,老朱严厉斥责朱棣、蓝玉。

    “让你监国,咱的擎天柱臣死了。”

    “说说,咱该怎么罚你们两个?”

    朱棣给蓝玉打了个眼神,蓝玉连忙跪地,挤出两滴泪水:“上位,胡丞相是被人活活气死的啊。”

    老朱面露狐疑:“哦?怎么回事?”

    朱棣跪地叩首,从怀中将胡惟庸的血书掏出展开:“丞相日日都与儿臣通信,商讨废除丞相制度之事。”

    群臣面无表情,心里满是不屑。

    演,你们接着演,不就想废丞相制度,至于演的和真的一样吗?

    “丞相有一日来信,说不停有人入府,劝说他不能废丞相制度,丞相气急攻心,吐血三升!”

    听到这里,群臣瞬间脸色一变。

    坏了,冲我们来的。

    朱元璋接着问道:“丞相的书信可曾提过他们的名字?”

    朱棣摇摇头:“丞相说他们也是为国考虑,让儿臣不要迁怒他们。”

    “但只需要查一查谁去过丞相府邸,真相就能水落石出,就能查出是谁气死丞相!”

    老朱捶着胸口,眼角泪水滑落。

    “查,给咱查,到底是谁气死了咱大明的诸葛!”

    “请父皇允许儿臣戴罪立功。”

    朱棣伸手触了一下蓝玉的腰间,他也赶忙叩首:“对,请上位允许我们戴罪立功。”

    “允,拱卫司改建锦衣卫,朱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