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67章 出人意外的砸场子

第567章 出人意外的砸场子(1/3)

    汪道贯站在假山上,泰然自若地看着张幼于,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笑。

    他倒要看看,这个老疯子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张幼于先是仰头望了望假山亭上的几位大佬,随后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深吸一口气,朗声开口,声如洪钟。

    “先秦之时,圣人辈出!”

    “秦之后,唯有葬于下马陵的董广川,勉强可称一声‘董子’。”

    董广川即董仲舒。

    “然则,除了公羊学派,儒家其他各派可未必认这个‘子’字。”

    “诸位,我说的可对?"

    园内一片寂静,无人反驳。

    张幼于见状,嘴角微微上扬,继续他的表演。

    “我时常在想,为何先秦圣人辈出,而后世却难觅圣贤?”

    “今日,我终于想明白了!”

    他顿了一顿,目光炯炯地扫视众人:“先秦圣人着书立说,为的是教诲君王。”

    “而后世文人舞文弄墨,却只知训诫百姓!”

    “可笑的是,他们写的文章晦涩难懂,老百姓根本看不懂!”

    “更可笑的是,圣人作文必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而后人却只会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圣人诗词中饱含对百姓的怜悯,是因为他们亲眼见过民间疾苦,伸手帮扶过!”

    “而后人写诗感叹民生多艰,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采罢了!”

    “看见路边乞丐,假惺惺说句‘可怜’,回头就花百两银子办文会,请一帮知己欣赏他新作的诗,却舍不得给那乞丐十文钱买个烧饼!”

    这番话掷地有声,园内却出奇地安静。

    这套“黄钟大吕与秋蝉时鸣”的理论,本就是苏东坡提出的。

    在座的都是文人,自然耳熟能详。

    “黄钟大吕”本为古代十二律中代表最高标准的音律,黄钟为阳律之首,大吕为阴律之首,常比喻庄严宏大的音乐或思想。

    “秋蝉时鸣”字面指秋季蝉虫短暂而嘈杂的叫声,后被文人引申为琐碎浅薄的言论。

    在苏东坡的语境中,这两个意象形成强烈对比:先秦诸子的思想如黄钟大吕般恢弘,直指上层社会的道德责任,而当下文人却如秋虫般拘泥于细枝末节,回避对精英阶层的批判,仅以训诫普通民众为能事。

    园内安静无比,并不是大家被这套理论惊到了,大家只是纳闷:张幼于扯这些干嘛?他不是来砸场子的吗?

    “诸位,”张幼于突然提高音量,“你们觉得自己错了吗?”

    竹林边有个年轻士子忍不住起身:“敢问幼于先生,我们错在何处?”

    张幼于看都不看他,转而对着假山下廊中的人喝道:“你们错了吗?”

    游廊里一个士子起身,语带嘲讽:“幼于先生莫非是疯病犯了?辩不过就要胡搅蛮缠?”

    张幼于依然不理会,目光直指假山上的汪道贯和王世贞等人:“你们——错了吗?”

    汪道贯冷哼一声,转头对张凤翼说:“伯起兄,还是带令弟去看看郎中吧。”

    张凤翼满脸尴尬,赶紧上前想要拉走弟弟。

    就在这时,张幼于突然大喝一声:

    “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冯老爷,你这主人是怎么当的?还不送客!"

    冯时可巴不得赶紧送走这尊瘟神,连忙上前。

    张幼于朝桥头的戚继光喊道:“猛张飞!”,又对赵姬说:“赛子龙!咱们走!”

    三人转身欲走,身后顿时爆发出阵阵嘲笑声。

    戚继光低声问:“这就完了?这就是你说的砸场子?”

    赵姬也是一头雾水,正要开口,却听张幼于对冯时可说:“冯老爷,今天你欠我一条命。”

    冯时可一脸懵逼,还没反应过来,张幼于已经掏出一枚哨子,猛地吹响!

    刺耳的哨声刚落,一个家奴就连滚爬爬地冲进来:“老爷!不好了!官……官府的人闯进来了!”

    冯时可惊疑不定地看向张幼于,只见这老疯子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等他被张幼于拉着走出竹林,看清来人时,差点吓晕过去。

    来的竟是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海刚峰。

    冯时可硬着头皮上前阻拦:“海公,可有牌票、文书?”

    海瑞板着脸,一言不发,只是摇了摇头。

    闻言,冯时可愣住了。

    什么都没有?

    您特么不是最遵守大明律的吗?

    “少司宪!您这是强闯民宅!”冯时可急了。

    少司宪,即明朝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别称。

    海瑞依然不语,只是轻轻掀开手中红布的一角,里面竟是一块神主牌。

    冯时可顿时面如死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

    海瑞大步走进园中,目光如电般扫过那些陪酒的花魁,声若洪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