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71章 兰芳携西洋使团朝贡

第571章 兰芳携西洋使团朝贡(1/2)

    清朝,乾隆五十八年。

    下南洋,也叫做“过番”。

    这可不是什么轻松惬意的旅行,而是无数沿海百姓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搏命南洋的血泪史。

    早在唐代,就有泉州商人的身影活跃在东南亚的港口。

    到了宋元时期,爪哇一带已经形成了漳州、泉州人的聚居村落。

    而“下南洋”的浪潮,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就在这浪潮之中,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人吴元盛因谋划反清起义事泄,被迫逃亡至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

    他在当地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聚胜公司”,自任首领。

    然而,他的一位下属——罗芳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威望,声望后来居上,反而成了吴元盛的上司。

    西元1776年,即乾隆四十一年,罗芳伯顺应当地民众的意愿,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更具规模的“兰芳公司”。

    次年,即1777年,正式改称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一个由华人主导的自治政权,在异域他乡诞生了。

    在他治下的一百一十万民众(包括华人与部分归附土着)一致拥戴他为最高领导者。

    华人尊称他为“大唐总长”或“大唐客长”,意为客居海外的华人之长。

    当地土着则更直接地称他为“坤甸王”。

    按理说,兰芳占据地利,向外可融入大航海时代的洪流,向内可深耕发展,前景本该一片光明。

    然而,创始人罗芳伯骨子里却是个极其“传统”的人。

    他心心念念的,是获得遥远母国的承认,成为大清帝国的藩属。

    兰芳建国之初,罗芳伯便迫不及待地派人漂洋过海,返回大清,请求觐见乾隆皇帝,希望称藩纳贡。

    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

    乾隆皇帝压根没把这海外草莽建立的政权放在眼里,直接拒绝了。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罗芳伯的执念并未消减。

    兰芳此后处处以大清藩属自居,逢年过节,依旧坚持向乾隆“朝贡”,尽管这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行为。

    有句话说得精辟: 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大清越是拒绝,兰芳就越是想得到认可,这种执念几乎成了罗芳伯的一块心病。

    直到他郁郁而终前夕,大清依然没有接纳他们。

    临终遗言,他仍不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领导国家,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然而,历史残酷。

    直到西元1888年,兰芳被荷兰殖民者吞并,大清都未曾对这个海外游子的政权伸出正式的接纳之手。

    转机,似乎随着天幕的出现而来。

    天幕悬空,异象显现,兰芳治下的华夏儿女亦能目睹。

    更让罗芳伯震动的是,乾隆皇帝竟然准备退位禅让。

    这个消息,让已是暮年的罗芳伯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天幕都承认我兰芳是华夏一脉了!

    加之乾隆皇帝即将举行禅让大典,此乃普天同庆之事。

    趁此机会,再度请藩,皇上会不会……网开一面?

    但光是这点,罗芳伯心里也没底。

    这种国家级的大典,正式的藩属国使者都未必能靠前,他兰芳一个“编外人员”,若无重礼开道,恐怕连鸿胪寺低级官员那关都过不去,又被随便打发回来。

    正当罗芳伯绞尽脑汁,思考该准备什么能让乾隆龙颜大悦的重礼时,礼物自己送上门来了。

    一个接一个奇奇怪怪的船队,抵达了兰芳的港口。

    船上的人,有红毛的、黄毛的,甚至还有黑毛的。

    细细询问之下,罗芳伯才搞清楚,这些家伙来历复杂。

    黑毛的有的来自新大陆,有的来自大食、欧罗巴。

    红毛、黄毛则大多来自欧罗巴。

    这些人一个个把自己国家的名头吹得天花乱坠,什么“米兰大公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加利亚公国”、“勃艮第伯国”……

    但看他们那破破烂烂的船只和寒酸的样子,罗芳伯心中有所怀疑。

    于是派人请他们赴宴,灌醉之后,得到了真相。

    这帮人,要么是来自西洋犄角旮旯的小国,要么干脆就是亡了国的流亡者。

    他们听闻华夏有“天幕”奇观,是专程跑来想给乾隆皇帝祝寿。

    名为祝寿,实则是想寻求复国援助,或者想获得华夏居住权,在华夏观看天幕。

    “哈哈,天助我也!”罗芳伯不禁抚掌大笑。

    若是他亲自带着这群形形色色的“西洋使团”,浩浩荡荡地去北京给乾隆贺寿,参加禅让大典。

    这场面记在史书,恐怕只有四个大字才能形容:万国来朝!

    好面子的乾隆皇帝一高兴,接受兰芳为藩属国的事,说不定就成了。

    想到此,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