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红楼:风华首辅 > 第三百八十一章 刘綎入湖广

第三百八十一章 刘綎入湖广(1/2)

    今天的早饭是一盆松子菱芡枣实粥,十个巴掌大的烧饼,三斤羊小肋,一只烧鹅,一碟子撕碎成条的红浸浸的熏鹿脯。最后是一小碟子的醋拌菠菜。

    一国之君的早饭只是这些,已经堪称节俭了。

    不是大臣也劝过正德帝,对自己好一点吧,现在国库也不缺陛下您吃饭的那点银子。

    可正德帝对此的回答是:朕为君父,上行下效。朕节俭十分,下效一分,朕便欣喜。朕奢靡半寸,下效十分,朕亦心悲。

    这个回答令不少大臣深感惭愧,一时间在隆庆帝、正德帝两代皇帝带头节俭之下。

    京城贵族奢靡之风居然真的如同被踩下了刹车一般。

    正德帝的胃口很好,一盆粥,十个烧饼,三斤羊小肋以及几样辅菜都被吃的一干二净。

    就这还是为了惜身养福,所以只吃了八分饱。

    正德帝用过早饭后便继续开始批阅奏折,忽然目光落在最上面的一封折子上,眸子微动瞥向王承恩。

    “嗯?朕记得昨天最上面的折子不是这一封。”

    王承恩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明,确实如此。这折子是昨天夜里湖广武昌府发过来的,想来应是薛侍郎的密折……”

    正德帝冷着的脸瞬间化开,抬手拽过折子便阅读了起来。

    折子分为上下两份,合在一个本子中。

    上半本是对湖广地方的一些情况的说明汇报,以及薛虹对正德帝的问好。

    下半本则是说明了薛虹所写有关于改土归流的事情。

    正德帝一字一句阅读,仔细斟酌着。看过后合上折子,感慨道:“若天下百官都似景瑜这般,何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呢?”

    湖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五省历届这么多官员,正德帝就不信没有人想过这群土司会带来的麻烦。

    可自从世祖以来百余年间,没有一个人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更没有人上书改土归流之事。

    是他们不如薛虹聪明吗??恐怕不见得。

    每一名能做到地方知府知州的官员,无一不是万里挑一天才中的天才。

    薛虹是探花不假,可探花三年就有一位,现如今本朝还活着的探花,就有十几位。

    所以他们不是看不到土司制度的弊端,要么是但求无功无过。要么就是甘心借着土司制度,同流合污,剥削地方。

    在折子里,薛虹提出了三种区别对待的当时。

    第一种,就是如同昔日奢香夫人那样,明事理,懂大义,心怀天下的土司。(这才是正八经的大女主!让无数人佩服的真正的强者。)

    对待愿意主动配合的,朝廷采取缓慢、稳定、主动融合的措施,立书院,施教化,统文字,修道路的办法。

    朝廷可以改当地土司为宣慰使,封官加爵,依旧准其后裔世代富贵,但却不得保留对地方的统治权。

    第二等,百姓没什么抵抗情绪,但土司家族顽固不化。

    办法也很简单,土司灭门,然后另立一名当地宣慰使,同时从朝廷中派遣官员坐镇。由朝廷官员为主,地方保留监督、上书、参政权。

    第三种,从上到下,都顽固不化,坚决反对教化的地方军阀武装割据势力。不废话,直接带兵屠过去!!

    杀完了给好人腾地方!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谁搞国家分裂,谁想做地方土皇帝,朝廷就该弄谁!

    改土归流薛虹一共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谈判,然后对不同的土司态度进行判断,分门别类:好人、人、非人哉!

    第二阶段,武力降服,恩威并施!将大的土司部落,划分成为无数小的部落。然后再慢慢同化。

    第三阶段,地方行政重新划分。

    比如在薛虹的折子里就提到,湖广一省南北差异太大,且体量庞大,理应分做两省。

    其实大明在这小两百年里,也不是什么都没干。

    西南规模较大的,反叛的土司,已经有不少都被当初的太上皇超度到极乐世界了。

    只不过后来天灾频发,朝廷彻底没有精力管理西南了。

    即便如此,太上皇还是立了个南安郡王,负责镇守西南,结果这位就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在西南镇守几十年,屁用没有,反而把朝廷打碎的土司又给养活了!

    想到这里,正德帝就不禁感慨,自己父皇弄死勋贵一脉简直是最圣明的决定!!

    这群躺在功劳簿混吃等死的王八蛋该杀呀!!

    “王大伴,传朕旨意,调游击将军刘綎前往湖广听侯差遣。

    景瑜身为钦差,自然不能以身犯险,亲领一军对垒。”

    “陛下说的,可是善使一百二十斤大刀的刘将军?”

    “嗯,不错。下去传旨吧。”

    ……

    长沙府衙门内,陈辰听着小吏的禀报,心底也在暗自嘀咕着。

    “景瑜已经到武昌半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