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天唐锦绣 > 第二一九一章 晋王离京

第二一九一章 晋王离京(1/2)

    昭陵建于南坡,依山为陵,地表建筑仿长安城布局设四门及角楼,气象恢弘。

    春雨如油。

    四周树木绿叶新绽,路旁花草含苞簇簇。

    李治穿着一身紫色蟒袍、脚踩朝靴,手里撑起一把油纸伞,沿着两侧布满神兽雕塑的神道一直向前,直抵献殿,推门而入。

    其余礼部、宗正寺官员皆止步门前。

    殿内很是宏大轩阔,李治抬起头看着悬挂正中的太宗皇帝与文德皇后神影,不知怎地脑中哄然纷乱,两行热泪顷刻之间迸流而下。

    上前两步跪伏于地,额头狠狠磕在地上。

    李治泪流满面咬紧牙根,沙哑着嗓子低声呢喃:“孩儿铸下大错,如今万里大唐已然没有孩儿立身之地,得兄长宽宥准许出海就藩、封邦建国,此生此世,再无灵前祭奠之日,只能于十万里之外的孤岛之上建庙立祠、遥祭父母。”

    “只是……孩儿不甘心啊!”

    这一刻,李治痛哭失声。

    但凡有选择,谁又愿意远渡重洋去往那天南之岛与野人猛兽为伍?

    可当初是父皇你亲口应允要将我立为储君!

    若非你的承诺,我又岂会在你不明不爱驾崩之后悍然兵变?

    世人皆以为我受长孙无忌之蛊惑这才犯下谋逆大罪,但我却深知父皇你之所以暴卒而亡必然不是服食丹药中毒致死,即便没有证据,也必然与兄长脱不开干系!

    我之所以发动兵变不仅是为了登上皇帝之位,也是为了给父皇你报仇雪恨!

    只可惜兄长有房俊辅佐,导致我功亏一篑……

    心中之痛苦、悔恨,化作泪水滚滚流淌。

    殿外一众官员听着殿内晋王殿下嚎啕大哭,李元嘉左右张望一眼,低声道:“汝等在此等候,我进去劝一劝殿下。”

    “喏。”

    诸人求之不得。

    晋王殿下出海在即,这辈子大抵再不能回到昭陵祭奠先帝,谁知道会否在先帝灵前说出一些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语?

    这位毕竟是曾经发动兵变、意图谋逆的凶悍人物,但凡听入耳中一个字都是巨大危险……

    李元嘉推门入内,反身关好殿门。

    大殿里光线昏暗,唯有灵前一盏长明灯散发着幽淡光芒,光晕柔和。

    他上前两步跪在李治身后,低声道:“还请殿下控制情绪,既是即将远离大唐、出海就藩,自当将心中抱负秉承于先帝灵前,又何必悲悲切切、做此小儿女之态?殿下一世人杰、千古无双,想来最是见不得这般别离之情。”

    李治依旧痛苦:“我自然知道父皇对我之殷切希望,只是想着今生不知是否有机会再来父皇灵前祭奠,心中悲切难忍。”

    李元嘉叹了口气,再不多说。

    今日一别,便是永诀,今生今世再无机会重蹈大唐中土,更遑论前来昭陵祭奠?

    除非有朝一日李治能够统率大军反攻大唐、一路势如破竹打回长安……但那怎有可能。

    单只是水师这一关便过不了。

    “事已至此,殿下当努力向前看,大丈夫立于天地间未必就要锦衣华服、钟鸣鼎食,出去海外固然艰辛却也天地辽阔,以殿下之能力自然大有可为,开创一番基业、立下不世功勋,一样彰显尊贵、青史垂名。”

    “那就借叔王吉言吧……”

    李治抹了一把眼泪,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倒是叫叔王笑话了。”

    李元嘉摇摇头,道:“殿下至情至性,又何必扭捏?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在上,也必然为殿下感到欣慰。”

    李治抬头深深看了一眼太宗皇帝、文德皇后的神影,再度叩首。

    “孩儿不孝,辞别父母!”

    而后起身、转身,大步离开。

    干脆利落。

    李元嘉也看着上面神影,幽幽一叹,心里也多少理解当年太宗皇帝意欲易储之原因。

    单纯以个人素质来说,晋王聪慧剔透、杀伐果断,确实比太子更适合做一个皇帝。

    但是对于国家、对于大臣、对于万民来说,或许李承乾才是更好的那一个……

    ……

    顺着神道自昭陵而出,李治来到山下坐上马车并未返回长安城,而是自咸阳桥过渭水沿着河边绕过汉长安城的遗址、大明宫的外墙,直接来到长安城东的灞桥边。

    甚至没有入宫向陛下辞行……

    李元嘉赶紧策骑追上,为难道:“殿下何不入宫向陛下辞行?陛下宽厚仁慈,对殿下隐隐关爱,若不辞而别,于礼不合啊。”

    李治抿了下嘴唇,神情淡然、目光坚毅,只一味催促战马却闭口不言。

    李元嘉无奈,他领会了李治的意思。

    我马上便出海就藩、远渡重洋,此去十万里之遥再回大唐之日无期,还提什么“于礼不合”?

    谁在乎!

    这两年低调隐忍、谦逊儒雅的李治,终于在得脱樊笼之际重新回到当初那个悍然起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