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倚天屠龙之大明天下 > 第245章 大明国都之议(二)

第245章 大明国都之议(二)(1/2)

    大朝会刚刚落下帷幕,满朝文武鱼贯而出,然而张无忌却单独留住了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

    众人散尽之后,张无忌一脸严肃地看着面前的两人,缓声说道:“两位先生,本王今日有意与你们商议一件大事,那便是关于未来大明国都的选址问题。

    本王心中已有一个想法,欲将北平作为大明新的国都,不知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刘伯温和李善长皆是满脸惊愕之色。

    自明军崛起以来,其大本营一直在金陵城,历经多年发展,根基深厚。

    而且在他们原本的设想之中,哪怕张无忌日后登基称帝,金陵城无疑都会成为大明国都的首选之地。

    此时,李善长率先回过神来,难以置信地问道:“北平?”

    他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于是又接连追问几遍,直到得到张无忌肯定的答复后,方才确信此事不假。

    见此情形,张无忌微微颔首,进一步解释道:“两位先生,本王绝非信口开河、随意说笑。

    北平城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乃是北方的门户所在。

    我明军一路从南杀到北,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实属不易。

    如今北方百姓长期遭受异族奴役,苦不堪言。

    唯有将国都设立于北方,方可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固统治啊!”

    刘伯温微微颔首,拱手说道:“明王所言极是,如此行事虽能达成某些目的,但必然会引发江南局势的剧烈动荡啊!

    这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张无忌眉头微皱,轻叹了一口气道:“刘先生所说不无道理,正因深知此举潜在的风险巨大,所以我才一直不敢将定都北平之事公之于众。”

    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此时,李善长上前一步,抱拳施礼后言道:“明王,此事万万不可轻视。

    一旦您定都北平的消息走漏风声,传到了江南那帮士族耳中,他们定然不会坐视不理。

    这些人在当地势力庞大、根基深厚,必定会有所异动。

    届时,局面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掌控得了啦!”

    说罢,他一脸凝重地看向张无忌。

    张无忌闻言,神色愈发凝重,他深知李善长所言非虚。

    江南士族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的反应的确可能成为定都北平计划中的一块绊脚石。

    当殿内气氛沉凝至极点时,刘伯温轻抚长髯,缓缓开口,其声如春风化雨,温润而又不失力度。

    “明王勿忧,善长兄所言极是,但事在人为,关键在于如何布局,方能化险为夷。”

    刘伯温的目光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继续说道,“金陵城,自古便是龙蟠虎踞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士族林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骤然弃之,无异于自断一臂。然则,若将金陵设为陪都,则既能保留其在士族心中的地位,又可借此稳住江南局势,不失为一石二鸟之策。”

    张无忌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显然对刘伯温的提议颇感兴趣。“陪都?此言何解?”

    他急切地问道,显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计策的精髓。

    刘伯温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明王可昭告天下,言明北平为国都,乃是为了彰显我大明北定中原、一统天下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安抚北方百姓,巩固边防。

    金陵则作为陪都,继续发挥其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且可设立宗庙社稷,以示对江南士族及百姓的尊重与重视。

    如此,既可安抚北方,又可稳住江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李善长听后,眉头渐渐舒展,点头赞同道:“刘先生此计甚妙,既保全了金陵的地位,又避免了因迁都而引发的动荡。

    只是,这陪都之名,需得慎重考虑,既要彰显其尊贵,又不能与国都相冲。”

    张无忌沉吟片刻,忽地眼前一亮,道:“何不称之为‘南都’?既表明了其地理位置,又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地位。

    如此,北平为北国之都,金陵则为南国之都,南北呼应,共筑大明辉煌。”

    刘伯温与李善长闻言,皆是相视一笑,心中暗自赞叹张无忌的聪慧与决断。

    此计一出,不仅解决了迁都的难题,更为大明未来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王英明,此计若行,定能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刘伯温躬身行礼,言辞恳切。

    张无忌亦起身,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

    “好!就依二位先生之计,即刻着手准备,务必使此事圆满成功。”

    张无忌一声令下,关于未来大明国都选址的决定如同一阵疾风,迅速吹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当这消息如野火燎原般传至金陵时,整个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