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项工程的进行并不平稳。对于红巨星-白矮星这样的复杂双星系统来说,其物质运行实在太过混乱,复杂度几乎超过地球大气层运动的千百万倍。
为地球做基于大气层运动的天气预报尚且如此困难,要预测处于如此混乱状态下的恒星的气体运动、磁场变化等,更是几乎不可能做到。
纵然李青松已经发射了数万颗科研卫星专门收集恒星数据,也只能勉强做出48小时以内的短期“气象”预报,时间稍微长一点,预测准确率便迅猛降低。
这导致李青松的工业飞船、重力生命、电磁生命等,俱都时刻遭受着来自恒星“气象”的威胁。
经常会有突发的磁场变化、物质抛射、辐射爆发等事件出现,让李青松措手不及,进而损失大量飞船。
便连重力和电磁生命都因此而有了一些伤亡。
但这还不是李青松最担心的。最让他担心的仍旧是那颗白矮星。
现阶段距离超新星被引爆还有一段时间,倒是暂时不必担心。但另一种爆炸,新星爆炸,却是李青松必须要时刻关注的。
为此,他甚至不惜以自杀式探测的方式,以每隔一个小时向那颗白矮星发射一艘探测飞船的方式,时刻关注着吸积盘包裹之内那颗白矮星的状态。
这种探测飞船经过了特意的设计,对外部环境影响有极高的抵抗力。但就算如此,在穿过厚重的吸积盘后,在白矮星那狂暴的辐射和重力下,也仅能进行不超过3秒钟的有效探测,之后便会重重撞击到白矮星之上,彻底被其同化。
时间便在这小心翼翼和不断地伤亡,以及李青松的全力以赴之中悄然流逝。
几十年后,一件让李青松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
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自己始终担忧的新星爆炸并未出现,反而是另一种同样极为剧烈的现象迅速酝酿,预计在最长两天时间内便会爆发。
热脉冲!
当如同G76这种中等质量恒星进入生命末期,极度膨胀时,它内部会出现分层结构。
最外层是对流包层,富含氢、碳、氧等元素,这一层会伴随着恒星风快速流逝。
内部则是氢壳层,再内部则是氦壳层,一直到最内层的碳氧简并核心。
这种被称之为热脉冲的现象,便发生在接近核心的氦壳层之中。
因为恒星内部的变化,有时候这些氦元素会被意外点燃,进入聚变状态。同样因为内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这种氦聚变会进入失控的连锁反应状态,并由此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表现在恒星外部,便是恒星愈发剧烈膨胀,物质抛射、辐射爆发、磁场活动等同样愈发剧烈。
据李青松估计,自己布置在恒星周边的,总数高达10亿艘的飞船,如果无法提前找到遮蔽物的话,恐怕会被这一次热脉冲爆发全部报销掉。
但……这一次热脉冲从出现迹象到计算之中的彻底爆发,一共才仅有短短两天时间而已,实在太快太快,让李青松根本来不及为此做出什么应对。
仓促之下,李青松只能命令电磁生物和重力生物们立刻撤离,快速回撤到G76d和G76e这两颗距离恒星较远的,同时也是李青松工业基地的大行星处以做躲避,至于原来散布到恒星外层大气之中的那些飞船,则实在顾不得了。
热脉冲最终在45个小时之后爆发,刹那间,恒星的亮度再度提升,狂暴的辐射如同倾盆暴雨,李青松的那些飞船则如同小飞虫一般,顷刻间便被一扫而空。
十亿艘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飞船全部灰飞烟灭。
“哎……要不是我这些年来将这颗恒星搅得天翻地覆,恐怕这热脉冲也不会这么快爆发,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
此刻虽然损失惨重,但李青松心中并没有多少惋惜。
原因很简单,李青松早就对恒星-白矮星双星系统的各种意外爆发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早就把第二套超新星工程所需要的所有飞船、工业机械等造了出来,一直在行星基地之中存放,就是在为今天这种情况做准备!
耐心的等了几个月时间,等热脉冲爆发的高峰期过去,恒星恢复了一些平静,也恢复了作业环境,李青松毫不迟疑,立刻掌控着百亿名克隆体,进而操纵着元始AI,又由元始AI直接控制着这十亿艘以上的飞船,和重力、电磁生命们一道,再度开赴恒星。
庞大的超新星工程再度开始,那座原本已经缩小了一点的星辰桥梁在这一刻再度粗壮。
便在各种小意外频发的情况之中,李青松又坚持了上百年的时间。
此刻,超新星工程已经完成了80%以上。
已经有相当于数万颗地球的质量,被李青松投入到了那颗白矮星之上。
就算李青松此刻撤走所有工程力量,单纯依靠自然吸积,这颗白矮星也将会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