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多光年之外的此地,太阳已经极度黯淡,星等仅有约16等而已。
星等数字越大,星辰越黯淡。在地球上,天气极端良好情况下,人肉眼可见的最黯淡的星星也要有6等左右。
此刻就算以经过了多次基因优化的克隆体的视力,也完全无法看到太阳。
它已经完全淹没到了浩瀚星海之中。
唯有使用大型望远镜,李青松才能看到那颗黯淡的黄色星辰。
心中感叹一番,李青松调转视线,将目光投射到了舰队航行前方的那些星星。
越靠近银心,恒星密度越大。就像是李青松此刻所在的这片星域,因为距离银心比太阳近了3200光年的缘故,恒星密度已经有了较大提升。
太阳周边的恒星密度,约为0.004颗每立方光年。而这里的恒星密度则已经提升到了0.01颗每立方光年左右。也即平均算下来,每半径为2.9光年的球体之中便有一颗恒星。
这里恒星之间的相互距离也较为接近。每两颗最近的恒星之间,距离普遍不超过4光年。
表现在肉眼所看到的场景上,便是这里的星辰愈发繁多,太空愈发璀璨。但也意味着这里的星际空间物质密度较高,辐射也更加强烈。
“恒星多了好啊,恒星多了,干扰才多,我才能更好的隐蔽起来。”
带着这种心思,李青松最终挑选了一个由红矮星为主恒星,周边围绕着总计六颗行星的星系,面对着它开始了减速。
此刻距离最终停泊还需要约七年的减速时间。遥望着那颗越来越亮的星星,李青松心中也多了一抹期待。
全速逃亡的这些年之中,李青松的克隆体们已经和众多智慧生命科学家一道,将来自紫月文明的所有科技数据全部消化吸收完毕,并在紫月文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以电磁、弱力、强力三种基本作用力相统一为基础物理学的科学框架内,所有具备研究价值的领域全部研究完了。
此时此刻,除非基础物理学再度获得突破,否则李青松的科技将无法再有任何进步。
近几十年来,不仅那些智慧生命科学家,便连李青松都进入到了有些无所事事的地步。
实在没有事情可以做了。
便连工程学层面的,设计哪些实验,进行哪些工程可能有助于己方统一引力,晋升为引力文明的工作都全部做完了。
现在所缺的唯有一点。
足够多的资源与能源。
一旦有了这些东西,那些此刻只存在于纸面上的实验器械和大科学装置、众多学科与领域的研究等立刻就可以开始。
便在这种情况下,李青松的舰队终于减速到了每秒钟仅有十几公里的速度,顺利泊入到了行星旁边。
俯视着这个普普通通、同样荒凉死寂,有可能从诞生之初便从未有过智慧生命造访的星系,李青松心中满是振奋。
“便在这个星系之中完成从强核到引力阶段的突破吧。
我命令……引力工程,启动!”
伴随着从每一艘居住飞船之中爆发出来的欢呼声,一艘又一艘工业飞船、科考飞船、运输飞船等离开主舰队,向着每一颗具备价值的星球飞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