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53章 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问题,并不能只靠武力

第253章 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问题,并不能只靠武力(3/6)

那么多盐用来腌肉。

    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毕竟李翊通过晒盐法,大规模制作海盐了。

    所以李翊当即表示,盐的问题众人无需担心。

    如果你们需要,他现在就可以带你们去看盐仓。

    证明幽州政府是能够拿出足量的盐,来腌制鱼肉的。

    甚至,直接把晒盐法教给你都无所谓。

    因为教给你们,你们也没办法用。

    这玩意儿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没有渤海湾这种超长海岸线。

    而且晒盐法效率其实挺低的,且非常吃劳动力。

    它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这种廉价劳动力。

    通过大规模晒制海盐,既为流民提供了工作,稳定了社会环境。

    同时又生产了海盐资源。

    再卖到国外去,又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可谓是一鱼三吃。

    至于众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汉人既然真的能够拿出这么多盐来腌肉。

    那生产过多的盐,是否会导致草原盐价跟着变低?

    对此,李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凡是在齐国交易完成的食盐,一律将盐税打对折。

    而出了齐国,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盘。

    只要不在齐国境内,不受齐国法律保护。

    那就一律按原来的盐税税率查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盐价。

    这个关税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它就是后世海关对于进口货物,调整的进口关税。

    而这个特殊的“海关保税区”,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渔阳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环境影响吧。

    渔阳之外,任何食盐的贩运都按照原来的法律置办。

    而在渔阳内,便进了特殊的保税区。

    将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渔阳宰杀。

    然后,制盐、腌肉、生产皮革,仿制毛衣。

    在对外出口。

    从而形成一条集中高效,并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

    便能够使草原上那些已经不长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时杀掉。

    无须浪费草料。

    从而最终使得草原的畜牧资源与产品,其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数倍。

    这就是李翊反复强调的整合资源。

    而为什么李翊能够主导这场贸易呢?

    因为这场贸易用到的最核心资源在李翊手中,即海盐。

    莫说胡人,就连汉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没办法像渔阳等郡这样,大规模晒制海盐。

    即便沿海地区能晒,它们又不像幽州那样毗邻游牧政权,可以稳定将生产的海盐处理掉。

    所以可以说,渔阳的海盐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说,李翊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众人解释了。

    众使者也是来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诱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达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需要李翊帮他们解释。

    那就是,如何保证胡汉两地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贸易?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敏感。

    毕竟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似乎天生就是敌对、势不两立的。

    对此,李翊也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我等既以信义相交,可立期畜之约。”

    “敢问丞相,这何为期畜之约?”

    众人作为使者,算是与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了。

    可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期畜之约。

    莫说胡人,就连在现场的许多汉人官员,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这个合约是什么意思。

    李翊乃深入浅出的为众人解释:

    “所谓期畜之约,乃为诸公烦盐腌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有胡人使者向汉人官员投去一个眼神,仿佛说你们的丞相也太天马行空了。

    那汉人官员则无奈地摊摊手,表示其实咱们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点子有这么多。

    要不然人家能当国家二把手呢。

    脑子就不是一个回路的。

    李翊却已经取出纸笔,有模有样地为众人解释。

    “我等可以折价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价八成为准,二成充厩养之费。”

    “即时付讫,另给骑缝契券。”

    “详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