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94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

第294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1/6)

    却说赵云率军拿下桂阳,为齐军建下功业。

    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桂阳太守赵范,欲将寡嫂许配给赵云。

    赵范也是怀了自己的小心思。

    他想着,自己只不过是偏远小地的一地郡守。

    而赵云在齐国却是位高权重,若能攀上姻亲关系,将来也有升腾机会。

    只是不想赵云此人,正气过人,坚辞不受。

    经过一番周旋,桂阳到底还是被诸葛亮收回。

    只是降将赵范却不敢再与赵云接触。

    诸葛亮到时,念及赵云无妻,劝他将樊氏纳了。

    赵云担心对自己名誉不利,一口回绝了。

    诸葛亮面露难色,陷入沉思。

    赵云见此,乃问道:

    “莫非军师觉得有云此行,有甚不妥之处否?”

    诸葛亮一挥羽扇,目光望向北方。

    赵云恍然大悟,忙问:

    “中原有何事发生?”

    诸葛亮一颔首,目光看向赵云。

    从袖中取出一书来,赵云双手接过。

    原来此书竟是李翊写给刘备的谏书。

    赵云一时茫然,好奇问道:

    “丞相之谏书,如何在军师手中?”

    诸葛亮却道,“子龙不妨先看看书信内容,然后再与我议此事。”

    赵云点了点头,展开书帛一看。

    果然是李相爷的亲笔,其书略曰:

    ——“臣翊诚惶诚恐谨奏:”

    “臣闻治国之道,必先庶民。”

    “自中平年来,海内板荡,天下丧乱三十余载。”

    “虽赖大王神武,王师悉定,渐复太平。”

    “然稽核户册,犹见生民百不遗一之惨状。”

    “臣回河北之后,遍历州郡,大觉男丁凋零。”

    “乡间多望门寡,市井遍刀镮妇。”

    “村落处,不乏有共妻之恶俗,大违礼道。”

    “以臣观之,天下间未嫁丧夫者,壮年守寡者,无夫无子者,其数不少。”

    “此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或冻馁沟渠,或沦落风尘。”

    “寡居女子,民生维艰。”

    “力田不及男子,纺织难供衣食,多遭豪强侵凌。”

    “故臣斗胆请奏,许寡妇自择夫婿,严惩欺凌孤寡之徒。”

    “昔管仲治齐,设女闾安游女。”

    “今大王欲兴汉室,当正其道而行之。”

    ”臣虽总领百僚,然礼俗之变,关涉国本,故冒死以闻。”

    “建安十二年秋,丞相臣翊顿首。”

    赵云是名武将,其实鲜少参与政事。

    但李丞相总是能整出一些新鲜事儿来,令赵云也为之一惊。

    现在他有些明白,诸葛亮手中为何会有李翊的谏书了。

    诸葛亮这才开口解释说:

    “李丞相所奏之事,是为移风易俗,国之大事。”

    “齐王千岁认为此事,关乎社会礼俗,不可不慎。”

    “故将此书发往各处,叫我等一一察之,然后上表提议。”

    李翊提出鼓励寡妇改嫁的政策,其实就是变相的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

    诚然,在刘备与李翊的共同努力下,齐国境内的人口没有大规模减少。

    但这只是跟乱世相比,跟真正的太平盛世相比。

    那还是生民百遗一的惨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大一统王朝跟诸侯混战时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汉末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李翊能保证人口不成负增长,那他就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

    怎么敢去跟太平盛世的大一统王朝去比总人口?

    话虽如此,

    李翊还是希望通过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市场干预。

    通过鼓励寡妇再嫁,来促进人口增长。

    之所以从寡妇入手,

    还是因为战争带走了大量男子的性命。

    许多女子甚至都还未过门,就成了寡妇。

    所以李翊在谏书中,不仅提出要鼓励寡妇改嫁,甚至提出应当对她们予以人文挂怀。

    她们的丈夫、孩子死在战场上,自己则变得无依无靠。

    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歧视。

    诚然,汉朝对寡妇的态度比较宽容,毕竟这时候理学还没有兴起。

    但这并不代表寡妇在社会上就真的能够跟寻常女子同相同。

    诸如像赵云这一类的板正的传统男子而言,就是认为妇女改嫁是失节,而不愿意去娶。

    不到迫不得已,寡妇肯定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不知军师如何看待此事?”

    赵云心里明镜似的,诸葛亮将此书拿给自己看,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