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95章 刘备大宴玉龙台,李翊吟诗抒情怀

第295章 刘备大宴玉龙台,李翊吟诗抒情怀(5/6)

过后,刘备又顾谓众文官说道:

    “武将既以骑射为乐,足显威勇矣。”

    “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何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众官皆躬身而言道:

    “愿从钧命!”

    时有王朗、华歆等一班文官,皆是文采出众之辈。

    抓住刘备高兴的机会,各自施展才华,进献诗章。

    诗中多有称颂刘备功德巍巍、合当受天命之意。

    刘备逐一览之,笑道:

    “诸公佳作,过誉甚矣。”

    “孤本愚陋,乃涿郡一白身。”

    “后值天下大乱,与云长、益德、宪和等众,共同举事。”

    “讨黄巾、伐董卓,不期在徐州助陶恭祖时,使寡人与李相相遇。”

    “后来之事,诸公皆知。”

    “寡人得丞相,正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十二年来,除袁术、收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

    “蒙诸位托举,天子不弃,封我为王,受镇于东。”

    “寡人在此,谢过诸位。”

    刘备再次起身,向众人作揖施礼。

    众人赶忙起身还礼。

    有好事者,忽然进言道:

    “众官员都已进献了文章。”

    “丞相乃天下士人之冠冕,如何不做一文章来,为大王助兴?”

    此言一出,立马招来人们的附和。

    “是也,是也,丞相之才吾等皆望尘莫及。”

    “不如也作一诗章,好令我等开开眼界罢!”

    众人的起哄声越来越多,仿佛今日李翊不作诗便是扫兴。

    对李翊而言,作一诗章其实不难。

    毕竟都穿越了十几年了,他每天至少读一到两个时辰的书。

    只是,众官适才都做了诗,大多以歌颂刘备功德为主。

    李翊再去歌颂刘备功德,未免落了下乘。

    可若不歌颂,那自己这个国家二把手也太不会来事儿了。

    “……善,寡人每读丞相谏章,便觉文采斐然。”

    “倒鲜少见着丞相作诗章,不妨趁着今日尽兴,便作一篇来给大家,也给寡人开开眼。”

    李翊此刻已经想了许久,见刘备提及,乃拱手说道:

    “既是大王与诸位同僚相请,那翊便献丑了。”

    说着,站起身来。

    缓步向前走,遥遥看见前方的清河水。

    便一指河水,道:

    “我等既是在清河饮宴,愿作《清河颂》一篇,为诸公助兴。”

    言罢,缓步沉吟,徐徐开口诵道:

    “清水汤汤,王师煌煌。”

    “芟夷群凶,六合重光。”

    “昔我草莽,今着冠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屯田千顷,廪粟充梁。”

    “匠营百工,器利兵强。”

    “童叟弦歌,巷陌稻香。”

    “此非我谋,实赖贤王。”

    “愿追少伯,舟泛五湖。”

    “效法子房,云游四方。”

    (此为后世中学生语文必背古诗文之一)

    李翊这篇四言诗,主要阐述了自己与刘备多年来一起共事的点点滴滴,打感情牌。

    在罗列了各项政绩的同时,又不忘强调,“此非我谋,实赖贤王”。

    把功德都归到了刘备身上去。

    而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

    你们都说我贪权好专,那我偏要借诗抒情,表达自己事了拂衣去的情怀。

    正是:

    十年砺剑安天下,半世经纶定四方。

    待见金瓯无缺处,独披风雪钓寒江。

    刘备眸中一动,欲待开口,终是将那话到嘴边的话又给咽了下去。

    “……好,善!丞相此诗赋,真乃字字珠玑,非世间俗子可及。”

    “寡人今日始知,何为‘咳唾成珠’也。”

    “哈哈哈。”

    刘备夸赞两句之后,便开始切入正题。

    “好了,今日酒宴也饮了,文武诸官各自显能,也都尽了兴。”

    “咱们现在就来谈谈李相新政的问题罢。”

    说着,刘备目光在徐州众人身上逡巡一圈。

    “丞相之政,徐州诸辈之中,不乏有非议者。”

    “寡人本是想乾纲独断,奈何恐使人谓我不能纳谏。”

    “故今日专程来到河北,使诸位与李相面议。”

    “尔等有谁有异议的,不妨站出来,与李相辩论。”

    刘备将皮球踢到李翊处,两人多年的默契,使得李翊立马起身。

    走至徐州众官身前,朗声说道:

    “初齐王至时,我以为新政事宜已经确定。”

    “原来仍有心存疑虑者,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