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12章 诸葛氏终将崛起,幼麟拜卧龙为师

第412章 诸葛氏终将崛起,幼麟拜卧龙为师(3/7)

会渗透我朝,后果不堪设想啊!”

    刘永拂袖转身:

    “国相不必多言!本王心意已决。”

    “与东夷通商,利大于弊。”

    “若朝廷怪罪,本王一力承担!”

    诸葛瑾抬头,见刘永背影决绝,知再劝无益,只得长叹一声:

    “臣只望殿下勿忘陛下托付之重,好自为之。”

    待诸葛瑾退去,刘永才缓缓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他何尝不知与孙权往来风险?

    然想到刘理在后方虎视眈眈,父皇偏爱幼子,他不得不早做准备。

    “诸葛瑾啊诸葛瑾,你只知忠君爱国。”

    “却不知帝王家事,从来残酷。”

    刘永喃喃自语,手中摩挲着孙权送来的东夷玉佩。

    次日,

    刘永特意召见张温,厚赠金银绢帛,并私下交代:

    “归告东夷王,本王诚意天地可鉴。”

    “但愿他日若需相助,勿忘今日之约。”

    张温心领神会:

    “殿下放心,外臣定将殿下美意带到。”

    “东夷王必不负约。”

    望着张温远去的船队,刘永站在海岸边,任海风吹动衣袍。

    他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但为了不被弟弟所制,他别无选择。

    海天一色,茫茫无边。

    正如未来局势,变幻莫测。

    而刘永的野心,已然如出鞘之剑,再难收回。

    是夜,

    吴国相府内,烛火摇曳。

    诸葛瑾独坐案前,眉宇深锁。

    吴王刘永孙权加强来两岸沟通。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不仅吴王将遭大祸,自己身为国相亦难逃干系。

    思及此,他提笔濡墨。

    给还在越国担任骑都尉的儿子诸葛恪写了一封密信。

    信中尽述吴王私通东吴之事。

    诸葛瑾担心将来祸及家族,

    尤其是自己的弟弟,未来极有可能接班陈登担任第三任内阁首相的诸葛亮。

    他现在可是在关中领兵,熬资历,攒军功。

    一旦他们家族在江南出了问题,留下政治污点。

    那么将来肯定会影响诸葛亮的仕途,毕竟政审就很难过。

    而诸葛亮又是最有希望壮大诸葛家族,实现诸葛家族伟大复兴的人。

    所以诸葛瑾必须想办法给自己,给自己的弟弟留条后路。

    当然,举报给朝廷是不可能的。

    那等于是自己暴自己的雷。

    还是写信给儿子吧。

    越国都城,诸葛恪接到家书。

    展开阅览,是一封【密函】

    写着“诸葛瑾致子恪亲启”。

    诸葛恪展开览阅,只见其书略曰:

    “恪儿如晤:”

    “父夜观星象,见紫微晦暗,客星犯斗牛之分,心甚忧之。”

    “近观朝中异动,不得不密书相告。”

    “吴王潜通夷州,以海舶三十艘载丝帛盐铁,易珠玑犀象于孙权。”

    “更私铸东夷王金印,使太常张祎斋节往赐。”

    “此事竟瞒朝廷,截留贡赋以为资用。”

    “为父屡谏曰:‘昔公孙述僭号于蜀,光武震怒而讨之,今私封亡国之君,岂非授柄于洛阳’。”

    “王竟斥曰:‘江东事当自决,何须北廷置喙!’”

    “家中二叔在关中领兵,三叔诸葛诞在朝中为郎,我族枝叶遍及全国。”

    “倘吴王事败,必祸及诸葛氏。”

    “昔审配族灭于邺城,荀彧绝嗣于成都,皆因牵涉宗室之争。”

    “吾已密遣家僮十二人至荆州别业,藏金帛于夹壁,置舟楫于云梦泽。”

    “尔在越国为骑都尉,当阴结善缘,勿显与吴亲。”

    “可多与交趾士燮往来,彼统摄岭南,朝廷亦忌惮三分。”

    “若事急,可托言巡边,循漓水入苍梧。”

    “家中《孙子兵法》第十三卷内,藏有东海诸岛海图。”

    “其间有田可耕,有港可泊。”

    “临书涕零,惟愿天佑诸葛。”

    “慎之密之,阅即焚之。”

    “父瑾字。”

    诸葛恪览毕,大惊失色。

    他在房中踱步良久,终决定寻好友散骑侍郎陈泰商议。

    “……玄伯,此事关重大。”

    “该如何是好?”

    诸葛恪将密信示于陈泰,忧心忡忡。

    陈泰阅信后,面色凝重:

    “元逊,此事非同小可。”

    “依我之见,当立即禀报越王殿下。”

    诸葛恪犹豫道:

    “吾父尚在吴国为相,越王与吴王素来不睦。”

    “若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