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17章 我见李相多智而近妖,料见孔明应如是

第417章 我见李相多智而近妖,料见孔明应如是(2/6)

年长沉毅,日夜巡营,稳定军心。

    司马昭虽稍显急躁,亦知此刻关乎家族存亡,竭力辅佐。

    邓艾则整饬防务,加固壁垒,以防汉军乘胜来袭。

    司马懿毕竟掌军多年,

    所以他虽然病倒,但并没有使得大权旁落。

    而是使得军权落在了两个儿子与自己的心腹爱将手上。

    当然,司马懿并非掌握了全国的军队。

    曹氏宗族同样掌握着足以对抗司马懿的军队。

    这也是曹叡为了防备司马懿留下的后手。

    而对岸的诸葛亮又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好不容易把魏军骗了出来,杀他一个大败,正当继续乘胜追击。

    于是,汉军连日遣精骑至魏寨前搦战。

    旌旗招展,鼓噪震天。

    骂阵士卒言语尖刻,直斥司马懿畏汉如虎,龟缩不出。

    魏营将士皆愤懑不已,纷纷请战。

    然司马师紧守父命。

    他深知,此时军心浮动。

    若再轻出,必遭覆灭之祸。

    他立于辕门之内,望见汉军耀武扬威,只沉声对诸将道:

    “丞相有令,坚壁勿战。”

    “彼军锐气正盛,吾等当以静制动,违令者斩!”

    魏军只得强压怒火,紧守寨门,任其辱骂。

    汉军大营,诸葛亮与众将商议。

    见魏军高挂免战牌,持久不出,羽扇轻摇间,已有计较。

    此时,陆逊缓步出言:

    “都督,司马懿老贼,此前屡欲效我军屯田渭滨,为久驻之基。”

    “今岁秋麦丰熟,其粮秣多储于渭水之南。”

    “守备或因司马懿病重而有所松懈。”

    “若能遣一支劲旅,渡河焚掠其麦,彼军心必乱。”

    “粮草一失,司马懿纵能起身,亦难为无米之炊。”

    诸葛亮闻言,颔首微笑:

    “伯言之策,正合吾意。”

    “、司马懿欲以持久耗我,我偏要断其根基。”

    遂唤姜维、魏延至帐前:

    “伯约,文长,予你二人精兵五千,多备引火之物。”

    “趁今夜月暗风高,疾驰至渭滨。”

    “焚其麦田,夺其粮秣。”

    “速战速决,不可恋战!”

    是夜,

    乌云蔽月,渭水涛声掩盖了人马行动之声。

    姜维、魏延皆是胆大心细之辈。

    率军悄无声息渡过渭水,直扑魏军屯田之所。

    但见渭滨沃野,麦浪滚滚,金黄一片。

    魏军所设粮囤连绵,虽有哨兵巡逻,却因连日避战,略显松懈。

    姜维一声令下,汉军顿时如猛虎出柙。

    首先解决了外围哨卡。

    随即,火矢如流星般射入麦田与粮囤。

    夜风助火势,顷刻间烈焰冲天,映红渭水。

    魏延则率部冲杀守粮魏军。

    刀光闪处,魏兵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汉军士卒一边纵火,一边抢割熟麦。

    或用马车疾驰搬运,动作迅捷异常。

    哭喊声、厮杀声、烈火噼啪声,响彻夜空。

    魏军大营,

    望楼士卒见东南方向火光映天,浓烟滚滚,急报中军。

    司马师与司马昭正与邓艾商议军情,闻讯大惊。

    司马昭年少气盛,拍案而起:

    “齐贼安敢如此!”

    “兄长,我愿率兵前往,必杀退姜维、魏延,保我粮草!”

    司马师虽亦心急如焚,却更为冷静,他一把拉住弟弟:

    “昭弟不可鲁莽!”

    “此分明是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

    “火光起处,焉知没有伏兵?”

    “我军新败,父亲病重。”

    “若主力轻出,大营有失,则万事休矣!”

    他转头急问邓艾:

    “邓将军,渭滨守军多少?可能支撑片刻?”

    邓艾拱手,面色凝重:

    “大公子,守军仅千余人,恐难久持。”

    “然二公子所言亦是有理,诸葛亮用兵诡诈,不可不防。”

    司马师沉吟片刻,果断下令:

    “速派快马探明虚实,若确无大队伏兵,再遣邓将军率精锐骑兵五千前往救援。”

    “以鸣金为号,击退即回,不可远追!”

    “昭弟,你与我紧守大营各门,防止齐军主力趁乱来袭!”

    他望向帐外冲天火光,拳头紧握。

    指甲几乎掐入肉中,恨声道:

    “诸葛村夫……此仇来日必报!”

    司马昭虽有不甘,但见兄长决策果断,只得领命,咬牙切齿道:

    “待父亲痊愈,定要叫齐贼血债血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