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我都成刺史了,系统才激活 > 第156章 兴纲立策

第156章 兴纲立策(1/2)

    第156章 兴纲立策

    “而若问如何执行?则有四法:一曰政令下达,分层统筹;二曰督责严明,赏罚分明;三曰民间参与,鼓励献策;四曰定期考核,绩效为据。”

    “至于调控与保障,则需设置‘国策院’,专门谋政研策,定期修订方略,使其不脱实情、不脱民意。”

    他目光一转,肃然道:“天下之大,民为根本。若能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制度配套、执行有力——则不出二十年,大唐必成四海来贺、万邦来朝之盛世!”

    话音落,厅堂寂静无声。

    长孙皇后半晌未动,指节轻叩几案,目光幽深如海:“……敬川小子,你果然是个谋国之大才。”

    宛娘屏住呼吸,眼神中写满敬佩。她从未想过,一个日常吊儿郎当的人,竟藏着如此宏图伟略。

    而丽质此刻也看呆了——

    敬川在她眼中,已不再只是那个会作情诗的风流男子,而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治世之才”。

    长孙皇后轻声一叹:“若你所言能一一实现,大唐……怕是真要迎来千年未有之盛世。”

    敬川却只是笑笑,淡淡道:“若真能如此,非我之功,是民之幸。”

    长孙皇后沉吟良久,终是长身而起,步履缓缓,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皇后气势。

    她环视三人,目光沉凝:“此策若不速定,恐失先机。既如此,便由我来做这个出头之人。”

    言罢,她当即命内侍传召数人——长孙无忌、唐俭、薛德音、马周、刘仁轨。

    一个时辰后,绛州府正堂。

    五位大唐栋梁齐至,一见皇后亲临,皆肃然施礼。

    “臣等拜见皇后娘娘。”

    长孙皇后不答礼,缓缓展开一轴新草拟的文牍:“此乃敬川之策,却关乎大唐百年之基。召诸卿前来,便是要你等共商‘治国方略’大纲,拟定纲纪,上报朝堂!”

    随即,她将敬川所述“六纲十策”、“三步走路径”、“四法执行”等内容逐条分授各人。

    唐俭阅至“国以粮为本、民以学为兴”时,顿时激动拍案:“敬川小子,果然非凡!”

    马周则尤对“设国策院、定期修策”念念不忘:“此制若立,可保朝纲常新,政通人和!”

    薛德音看完“绩效考核、民本调控”条款,更是大为叹服:“天子之政若能如此,何愁不能万年太平!”

    长孙无忌沉吟不语许久,最终也点头道:“此策,确有大略。”

    长孙皇后点点头,拂袖而道:“诸卿即刻着手,整理条目、拟定纲章,暂名《大唐兴治总纲》。”

    她眼神凌厉如剑:“待定稿后,羽檄急发,传至长安。圣上若见此策,当可知我大唐之希望不止在庙堂之高,更在民间之实。”

    刘仁轨拱手:“臣请执笔定稿。”

    马周随之而出:“臣愿随刘大人合议细则。”

    长孙皇后却已转身负手而立,望向窗外绛州春光正盛,轻声自语:“敬川这小子,恐怕真要改写这大唐的命数了。”

    深夜一令传出,羽檄疾飞,如星火燎原,一纸策纲,直送长安,震动朝堂。

    长安,皇城·丽正殿。

    夜深了,宫灯如豆,照亮了案上一摞摞奏章。

    李二半倚在榻上,手里翻着政务文书,可心思却早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绛州。

    他一边挥笔批阅,一边不自觉叹了口气:“观音婢,不知你和丽质如今可安好……”

    旁边,韦珪轻手轻脚替他更换灯盏,眼波温婉,不言不语,却也听得分明。

    她出身京兆韦氏,家世显赫,虽早年坎坷,又是二婚,但自嫁入宫以来,深得圣宠,却从不争宠邀功。

    她明白,皇后才是中宫之主,而自己这位贵妃——更应是良佐之辅。

    李二看了她一眼,略点头:“多亏你在宫中帮衬,观音婢放心才得以远行。”一句话,既肯定了她的稳重,也显出帝王心细如发。

    忽然,一道羽檄快马自绛州飞入宫廷,御前内侍披风而入,低声禀报:“陛下,皇后娘娘急奏——《大唐兴治总纲》。”

    李二一听,顿时一震,腾地起身:“什么总纲?”接过文卷,原本只是随手一翻,可眼神在落到内容之际——立马变了。

    他眸光锐利,越看越沉,神色也愈发凝重,片刻后,竟脱口而出:“这……这小子倒真有几分胆识!”

    他嘴上说的是“这小子”,心里却清楚得很——这“总纲”字字精妙,策策入骨,敬川那臭小子,怕是真要闯出大名了。

    可想到这里,李二神情忽而复杂。

    “不过……”他眯起眼,“敬川这臭小子,能写得出这么一套东西,也不知是写给谁看的。真是国策,还是想着讨好朕家那母女俩?”

    他放下卷宗,眼神陡然凌厉,“说到底,他现在是绛州之功臣,也是皇后钦点之人……可丽质呢?她才八岁,正是乖巧可人、最惹人疼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