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义从与西凉铁骑在城外巡逻,刀枪林立,寒光闪闪;步卒方阵列阵以待,强弩上弦,随时准备发起攻城。
……
提及赵云赵子龙,世人的第一印象中多半会浮现出“浑身是胆”的保镖形象。
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幼主,截江夺阿斗护汉室,银枪白马,忠心护主,仿佛他天生就是为守护而生。
但如今追随刘浪效力朝廷的赵云,早已跳出了这层固化的标签,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从冲锋陷阵的猛将,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
自赵云追随刘浪归顺朝廷以来,刘浪每逢大小战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赵云。
赵云性格稳重,遇事不慌,且武艺高强,既能在乱军中取上将首级,又能稳住阵脚,统筹局部战局,
这样的将领,是每一个统帅梦寐以求的手下。
赵云还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性格沉稳内敛,不骄不躁,即便凭借一身绝世武艺在军中所向无敌,也从未对同僚和手下有过半分傲气。
平日里,也不似其他猛将那般好酒逞勇,反而常常扎在士兵之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士兵们吃粗粮,他绝不独享细米;士兵们睡营帐,他绝不贪图舒适;
行军途中,看到士兵疲惫,他会主动分担重物;作战之后,他会亲自为伤兵上药包扎。
这份体恤下层士兵的真心,让他在军中威望日隆。
军中本就是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地方,武艺高强的猛将本就容易受到尊崇,
而赵云这般既有万夫不当之勇,又体恤下属、待人谦和的将领,更是让士兵们发自内心地信服。
每当赵云领军,士兵们无不奋勇争先,愿意为他效死命。
更难得的是,赵云深知“勇而无谋,匹夫之勇”的道理。
想要真正为刘浪分忧,为朝廷效力,仅凭一身武艺远远不够。
每有闲暇,赵云便阅览兵书战策,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挑灯夜读。
从《孙子兵法》到《吴子兵法》,从历代战例到阵法推演,他字字钻研,句句揣摩,遇到不懂的地方,便主动向刘浪、徐庶、法正等求教。
刘浪与徐庶等人素来爱惜人才,见赵云如此虚心好学,更是不吝赐教。
徐庶会耐心为他讲解阵法变幻的精髓,法正会与他探讨奇袭战术的妙处,
刘浪则会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告诉他如何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应变,如何平衡军心与战局。
赵云从不含糊,每次求教都会随身携带纸笔,将要点一一记下,回到营帐后反复琢磨,甚至会在沙盘上模拟推演,直到彻底弄懂为止。
日复一日的积累,让赵云的军事素养飞速提升。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冲锋在前、斩将夺旗的猛将,更学会了审时度势、排兵布阵。
此前击败乌桓的十五万大军,而后又偷袭袁熙的大营,便是赵云学以致用的结果。
所以赵云从一开始冲锋陷阵的猛将,到现在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赵云的转型很丝滑。
没有生硬的跨越,没有水土不服的窘迫,有的是循序渐进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蜕变。
他依旧保持着猛将的勇毅,却多了儒将的沉稳与谋略;依旧深得士兵爱戴,却更添了统帅的威严与远见。
也正因如此,当刘浪需要分兵攻略冀州时,才会毫不犹豫地将一支重兵交给赵云,让他单独领兵,在邺城与曹老板正面对线。
赵云有足够的武艺震慑敌军,有足够的谨慎,避免敌军的算计,有足够的谋略应对战局,更有足够的威望凝聚军心。
邺城的城墙巍峨高耸,青灰色的砖石在烈日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城楼上旌旗猎猎,甲士林立,弓上弦、刀出鞘,戒备森严得如同铁桶一般。
曹老板身着玄色锦袍,腰束玉带,负手立在城楼最高处。
他身形虽然矮小,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深邃的眼眸望向城下,目光落在那匹神骏的白马之上。
白马之上,一员大将银盔银甲,白袍胜雪,手中一杆亮银枪斜指地面,枪尖映着日光,闪烁着凛冽的寒光。
他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与沉稳,胯下白马昂首嘶鸣,四蹄踏地,浑然一副人中龙凤、马中良驹的模样。
正是奉刘浪之命,领兵围困邺城的镇军将军赵云。
曹老板望着城下英武非凡、气宇轩昂的赵云,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欣赏,随即化为深深的惋惜,忍不住轻声感叹道:
“好一员大将!如此气宇不凡,更兼忠勇可嘉,可惜啊可惜,这般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实在是一大憾事。”
身旁的谋士程昱闻言,轻声附和:“丞相所言极是。
闻听赵云素有万夫莫当之勇,如今观其排兵布阵,乃是用兵的行家,如此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刘浪得此,实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