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站在殿下,想起自己在牢里的遭罪事儿,还有贾府受的冤屈,心里头那叫一个百感交集。
他心里清楚,虽说这次冤情是洗清了,可朝堂上那些腐败问题和隐患,压根儿就没解决。
“陛下,”贾环深吸一口气,往前迈了一步,大声说道,“眼下茶马走私的事儿是曝光了,可这背后反映出朝廷制度有不少毛病。
臣斗胆献上《请开海禁疏》,恳请陛下批准,好兴利除弊,让国家富强起来。”
太监接过奏疏,送到皇帝跟前。皇帝打开一看,眉头慢慢皱起来了。
朝堂上一下子安静得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大臣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不敢吱声。
“贾环,”皇帝抬起头,眼神犀利,“开海禁可不是小事儿,关系到国家安危,哪能你说开就开?”
贾环心里一紧,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陛下,现在沿海老百姓日子可不好过,海禁限制了贸易,国家发展也跟着受影响。
要是开了海禁,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朝廷赋税也能增加,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啊。”
这时候,一位大臣站出来,大声反驳:“哼,开海禁只会让沿海乱套,招来海盗倭寇,威胁朝廷安全,绝对不行!”
其他大臣也跟着七嘴八舌地附和,一时间,反对声吵成一片。
贾环急得不行,他知道,要是不能说服乾隆,这奏疏就白写了。
突然,贾环“扑通”一声跪下,脑袋重重地往地上一磕,大声说:“陛下,臣对朝廷一片忠心,就盼着江山社稷好。
要是开海禁能让百姓富裕、国家强大,臣就是死也得劝您啊!”
说完,他猛地站起来,朝着殿柱就撞过去。“砰”的一声,鲜血溅出来,贾环额头一下子肿起来,血顺着脸往下流。
朝堂上的人都吓了一跳,惊呼起来。皇帝也“噌”地一下站起来,满脸怒色:“贾环,你这是干啥?”
贾环却顾不上疼,又一次跪地:“陛下,求您再好好想想啊!”
皇帝看着贾环,心里也有些触动。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口说:“贾环,你的忠心朕看到了。开海禁这事儿,朕会再琢磨琢磨。
但你这奏疏,话说得太冲了,先留下,朕让人修改修改。”
贾环心里明白,皇帝这是委婉拒绝了,但好歹还有点儿希望。他赶紧磕头谢恩,退到一边。
退朝后,贾环望着殿外的天空,暗暗发誓,不管以后路有多难走,他都得为国家变革和百姓的好日子接着努力。
贾府重新审理的事儿告一段落,往日的热闹劲儿慢慢没了,可还是被一股愁云惨雾给罩着。
林黛玉一个人在潇湘馆里,看着窗外那些残花败柳,心里头满是感慨。
自打贾环经历了那场风波,她的心就一直揪着。
一想到贾环在金殿上拿脑袋撞柱子,用血去谏乾隆,她更是心疼得不行。
“环哥哥,你这么拼命,到底值不值啊?”林黛玉小声嘀咕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这时候,紫鹃走进来,瞧见自家姑娘一脸愁容,就轻声劝道:“姑娘,您别太愁啦,环爷福大命大,现在不也平平安安的嘛。”
林黛玉轻轻点了点头,目光落到桌上的诗稿上。
这些诗稿,可都是她这些年的心血,每一首都装满了她的喜怒哀乐。
“紫鹃,把这些诗稿都拿出来吧。”林黛玉突然说道。
紫鹃愣了一下,但还是照做,把诗稿都拿出来堆在桌上。
林黛玉站起身,慢慢走到桌前,拿起一沓诗稿,看着上面的字,就好像看到了自己过去的日子。
“这些诗,以前是我的寄托,可现在看看,不过是一场空啊。”林黛玉说着,眼神里闪过一丝决断。
她拿起火折子,把手里的诗稿点着了。火苗一下子就窜起来,诗稿上的字在火光里慢慢看不清了。
紫鹃瞧见,吓了一跳,赶紧上去阻拦:“姑娘,您这是干啥呀?这些可都是您的心血啊!”
林黛玉轻轻推开紫鹃,接着往火里扔诗稿。“紫鹃,你不懂,有些东西,该放下了。”
诗稿烧着的时候,火光里隐隐约约出现了“绛珠草”的影子。林黛玉看着那影子,心里一阵刺痛。
她一下子想起自己葬花的场景,那时候,她不过是在给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办个葬礼,哪能想到,这事儿跟建文帝的事儿还有这么多牵连。
“原来,我葬花,葬的竟是建文帝啊。”林黛玉声音低低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贾环听说林黛玉在烧诗稿,急急忙忙赶到潇湘馆。
他冲进屋子,看见满地的灰和满脸泪水的林黛玉,心里“咯噔”一下。
“林妹妹,你这是何必呢?”贾环走上前,轻声问道。
林黛玉看着贾环,轻轻一笑,可这笑容里带着股子苦涩:“环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