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上的奏疏,罗里巴嗦,说点不着边际的废话。
要么是说一些空话大话,来粉饰太平。
要么,就是摆明着糊弄自己。
“云鸾这孩子好的东西没有学到,大臣们虚头巴脑的把戏,倒是学了不少!”
“看来,这一次要敲打她一番。”
“免得她误入歧途!”
女帝望着云鸾公主的眼神之中,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然而,她把奏疏打开,只看了一眼,整个人就惊呆了。
这奏疏上,居然没有啰嗦,也没有说什么空话,而是直接进入正题。
“李翠兰,女,十八岁,孤身一人,无病,相貌姣好。”
“赵妮,女,二十一,其母六旬,无病。”
“刘梅,女,二十三,有一弟,手残。”
“......”
这奏疏完全没有花里胡哨,只有受灾女子的姓名,年龄,家人情况,以及健康状况。
甚至,连相貌如何,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分明是实地调查过,跟灾民们接触交谈过,才能写得如此详尽。
女帝看过之后,彻底震撼了。
她登上帝位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详尽的奏疏。
要知道,大周坐拥九州之地,每一年都有灾殃现世。
要么洪灾,要么旱灾,要么瘟疫,要么蝗灾,没有一年是消停的。
各个州府送来的赈灾奏疏,大部分都是语焉不详,大致说一下状况。
比如受灾面积有多大,受灾的百姓有多少人。
久而久之,在女帝的心中,这些灾民就成了冷冰冰的数字。
她没有亲眼见到,难免对百姓的性命充满了漠视。
可是叶随云递上来的这一份奏疏,却截然不同。
每一家每一户,姓名年龄相貌,受灾状况,全都写得清清楚楚,细致入微。
宛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女帝的面前。
人心都是肉长的。
女帝也一样!
何况奏疏上记录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女子。
这让女帝动了恻隐之心,第一次产生了百姓疾苦,民生多艰的念头。
她很震惊。
因为写下这份奏疏,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她看着云鸾公主,心中甚至产生了一种自残形愧的感觉。
朕这皇帝,到底是怎么当的?
百姓的日子都已经凄惨到如此境地。
朕还一心想着炼丹修仙?
正如叶随云所说,修仙修的其实是功德。
张百忍能当玉皇大帝,因为他是百世好人,功德圆满。
朕若是一味修仙,却不修功德。
就算有朝一日飞升到了仙界,也不过是无权无势的散仙。
那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不成仙,只求长生不老,当一个久视人间的帝皇。
如果真是那样,朕的大周,就绝不能亡了!
否则。
朕若不坐拥江山,享受荣华富贵。
那么,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
女帝的脑海之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
朕,不成仙了!
当然,这不意味着,朕不修行。
朕还是要炼丹,还是要修行,只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永坐江山!
只因为叶随云这一份,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奏疏。
女帝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良久之后。
女帝把奏疏递给高公公,吩咐道:“把这份奏疏分发下去,让诸公一观。”
大臣们心头窃喜。
女帝久久不言,必定是震怒了。
她把奏疏发下来,应该也是让群臣挑云鸾公主的错处,借机敲打一番。
鸡蛋里挑骨头,大臣们最擅长不过。
何况,这是一份罗里巴嗦的万言书。
里面必定是漏洞百出!
然而。
大臣们接过奏疏一看,全都震惊到无可复加的地步。
这奏疏言简意赅,没有半句废话。
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赈灾。
却从未有一次,细致到如此地步。
每一家每一户,所有灾民的基本信息,都在其中。
只是看到这份奏疏,就能深切体会到百姓疾苦,民生多艰。
他们跟女帝一样,脸色涨红,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哪怕是于山海这群人,憋着要挑云鸾公主的错处。
他们此刻也是哑口无言,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一份赈灾奏疏,已经做到了完美。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