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三恭声答道:
“回禀陛下,这间织布坊中有500织娘,日夜两班倒之下,全力织布,日产约300至350匹粗布,细布约二百匹。”
赵祈佑虽不懂农桑与织造,但听得这个数字,还是倒吸一口凉气。
五百人一天能织350匹粗布,那一年下来…
赵祈佑勾着手指头,一时竟然没能算出是多少来。
“陛下,一年可产粗布十万五千匹。”
万启明算章极好,见得赵祈佑勾手指头,立马将数字算了出来。
赵祈佑听得这个数再次震惊,要知道去年江南西道织造局报上来的粗布产量,才是四十余万匹。
沈有三这一个500人的织布车间,一年就所产之布,竟然抵得上整个江南西道产布的四分之一。
姜远听得这个数字也吓了一跳,他有想过飞梭织机比传统织机效率要高,但这特么的也太高了。
难怪沈有三敢以超低价卖布,以此只一年时间,不知道挤死了多少以织布为生的小作坊。
而这,还只是这一间织布厂房的产量,前面还配有纺纱车间,后面还有染布坊。
一整套流水线下来,不出三年,沈有三的布将卖遍大周,形成彻底垄断之势。
赵祈佑也想到了这点,眉头突然就皱了起来。
赵祈佑虽没有听过垄断这个词,但心里却隐隐觉得,若沈有三将百姓穿衣垄断了,对大周而言可能极为不利。
赵祈佑不是昏庸的帝王,对于有些事物极为敏锐。
百姓吃穿住行,穿排在第二,天下百姓若都是穿沈家的布,这不是什么好事。
“沈有三,过不了多久,天下百姓都得穿你沈记布坊的衣衫了吧。”
赵祈佑语气平淡至极,像是随口而说。
姜远耳观鼻,鼻观心,也不看沈有三。
这事,他早提醒过沈有三,今日赵祈佑相问,就看他怎么答了。
答得好,继续干买卖,答得不好,沈有三这几年的努力白费不说,还有性命之忧。
沈有三忙躬了身:“陛下,有三闲时也去格物书院听课。
书院中言,大周要想实现工业化,任何物事皆不能让一家独占,必要有竟争才可。
竟争有利于商品的革新,才不至于发展停滞不前。
有三这织机是改良后的产物,所以有三先行试用,如果好用,便推向整个大周,为民谋福。
如今看来,这新织机成效极好,明年开春,此织机就会走进寻常百姓家,让百姓实现自织自足。”
沈有三这话说得好听至极,翻译过来便是,这新织机他只是代百姓先行试用。
有损失他来担,有好处,天下人共享,完全忠君为民。
既然这种织机将来进千家万户,百姓自织自足,那就不存在沈有三掌控天下百姓的穿衣之说。
赵祈佑听得这话,笑道:“难得有三这份心意,朕甚慰。”
“谢陛下夸奖。”沈有三一脸忠心之色,心道幸好当初姜远曾提醒过自己,否则今日就得完。
姜远心中却感慨不已,沈有三过了今日这一关,此后便可以大展其手,光明正大的碾压其他小作坊。
这飞梭织机就算被其他小作坊拿去,也是斗不过沈有三的。
一来,沈有三的布,已有品牌效应。
二来,沈有三自己有原料供货渠道,可以无限压缩成本,以价格战就能弄死一大片人。
但这里面有坏处,也有好处,小作坊要生存,就得走精品化路线。
要走精品化路线,就得创新,竞争之下,织布行业必然大步向前。
这是工业发展的规律,沈有三虽然是图利的商贾,但也有潜在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
而赵祈佑一视察,身处工坊之间,这才切实感受到了工业的魅力。
如此高效的生产方式,是他以前闻所未闻过的。
且不言那炼钢坊,单就这织布坊而言,沈有三能织出这么多布,又价格低廉,朝廷完全可以采购做为将士的衣衫用料。
将士穿得暖了,作战能力将会大幅增加,只这一点益处,就能让大周的实力成倍增加。
赵祈佑越发觉得姜远提出的工业强国,是千古以来最绝妙的国策。
“沈有三,你本就是皇商,如今凛冬将至,我大周的将士还着单衣…朕命你与户部相商,给个合适的价钱。”
沈有三闻言大喜,赵祈佑这是要下订单了,这还真是意外之喜。
沈有三忙躬了身,满脸喜色:“陛下信得过有三,有三定当办好!
这第一年的冬衣,有三可免…”
姜远不动声色的踹了一脚沈有三,接话道:“沈老板,陛下下这么大个单,你定要打个对折才是。”
沈有三一愣,连忙改了口:“那是自然,定然最便宜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