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 第825章 造纸坊

第825章 造纸坊(1/2)

    姜远的造纸作坊并不在楚洲城内,而是在一个叫杨柳坪的庄子边。

    那里靠近明阳湖,不仅方便收购芦苇,也方便纸张造出来后直接装船发往各地。

    这址是李锦书亲自选的,可见他不但用了心,头脑也是不差的。

    姜远坐了马车,让文益收问了路,径直出城而去,走了七八里便至明阳湖岸边。

    此时正值寒冬,明阳湖岸边白雪茫茫,枯黄的芦苇随风摇摆,靠近湖岸的水面上已是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萧瑟。

    姜远撩了马车帘子,让文益收放缓而行,路面上的积雪太厚,万一滑下湖去,可不是闹着玩的。

    又行一里许终于到了杨树坪,众人见得一座极具规模的作坊矗立在湖岸之畔,想来这便是造纸作坊了。

    造纸作坊的旁边还建有一个与湖面相接的栈桥,直通作坊内部。

    只是很奇怪,那栈桥处却并无船只往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而作坊的大门处却人声鼎沸,来送芦苇的人络绎不绝。

    “倒是挺热闹,三喜干得不赖。”

    姜远夸赞了一句,让文益收离得远远的停了马车,这马车有点大,驶过去太碍事。

    姜远下了马车,带着一众护卫步行过去,见得作坊大门处架了竿大秤,几个从燕安来的学徒,正在给送来的芦苇过秤,大冷的天忙得满头大汗。

    而那些来送芦苇的人也规矩,按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等候,虽然人声嘈杂,但却井然有序。

    姜远也不出声,就站在一旁拢着袖子看。

    发现来送芦苇的人中,既有青壮也有妇嬬孩子。

    身上的衣衫穿着也大多破破烂烂,有许多人在这下雪的天里,穿的还是草鞋。

    送芦苇的工具也五花八门,有用板车或独轮车推着来的,也有背着来的,有实力一点的,就用牛车或驴车。

    文益收看得这情形,咂咂嘴:

    “东家,这么多芦苇往这送,造纸坊消耗得了么?”

    姜远笑道:“这造纸坊设计之初,就是流水作业法,这头收芦苇,那头便出纸,源源不断的。

    想来三喜与那些老工匠们,已经正式造纸了,否则他们不敢这么收芦苇。”

    “那这不就像一头牛,边吃边拉么。”

    顺子往身旁的一垛芦苇靠去,给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又道:

    “只是很奇怪,作坊里不是设有码头么?

    这些送芦苇的人为什么不用船直接送进作坊,那不省事儿得多么,为何选择车拉人扛。”

    文益收道:“船也不便宜,并非谁都能有的,不奇怪。”

    姜远听得他俩的对话,摸着下巴想了想:

    “不对,船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但那栈桥处不会一艘船都没有。”

    文益收与顺子也回过味来,姜远说的没毛病。

    这明阳湖他们都曾来过的,这里的芦苇虽然在岸边也长有不少,但大多是长在水里的,要想割得更多的芦苇,就必须要有船。

    而造纸坊这里无一艘船,这就挺反常的。

    “走,进作坊看看。”

    姜远也不多做无谓的猜测,进造纸坊看看不就知道了么。

    大门处过秤的学徒,见得姜远突然而至,稍一愣后连忙放下手头活计上前行礼,口呼东家。

    姜远露了笑脸:“不必多礼,你们在楚洲过得还习惯么?手艺学得如何了?”

    那几个学徒听得姜远第一句话,问的是他们在这里过得习惯与否,而不是其他,顿觉心中大暖。

    越发觉得能被姜远选上成为学徒,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谢东家栽培,小的们在这里一切安好,手艺也学了一些。”

    “那就好,尔等好好学,争取早日出师,拿上大师傅的工钱。”

    姜远勉励了一句,又问道:“三喜在何处?”

    一个学徒连忙答道:“三喜哥在晾纸房,小的领东家过去。”

    姜远点点头,跟着那学徒进了作坊。

    作坊的内部比姜远想象的还要大些,不仅设有直通湖面的码头,泡洗芦苇的车间也极其宽大,扒了叶子的芦苇杆堆得如山。

    泡洗车间的后面,则是几个巨大的窑炉,黑烟与水汽相互弥漫。

    几个学徒光着膀子正在窑前忙活,一张张稍显稚嫩的脸弄得乌漆麻黑,但干起活来却动作娴熟麻利。

    而另一边的一个大屋子里,则是交错摆着十几个石辗,每个石辗由两头驴拉着,不停的碾着煮过的芦苇。

    最后的两间屋子,则是浸纸池与晾纸房,纸张从浸纸池捞出来后,立即就会被送进晾纸房晾干。

    这里的每一间屋子都是相互连通的,与姜远说的一般无二,这头收进来芦苇,那头就出纸,丝滑无比。

    工匠与学徒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干得热火朝天。

    “东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