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145章 朱元璋:朕的钱!都是朕的钱!

第145章 朱元璋:朕的钱!都是朕的钱!(1/2)

    大明,应天府。

    皇宫内,朱元璋正埋首案牍,孜孜不倦的批阅奏折。

    作为一代帝王,尤其是开国君主,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几乎是最严格的一个。

    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勤劳补拙,夜以继日。

    可实际效果,也就那么回事......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洪武时期,各地共爆发民间起义一百九十余次......

    其中,不排除有记录重复的,但打个折扣,去除水分,应该不会少于一百次,这足以说明问题。

    朱元璋,真的爱民如子吗?

    站在皇帝的视角,他或许很勤奋,可这与他如何看待百姓,没有直接关联。

    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他出身底层,更懂得怎样去压制民间力量,试探劳苦大众的底线,从而保住自家皇位。

    一个在前朝穷困潦倒,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到皇觉寺出家的游方僧人。

    在做了皇帝后,居然说出‘乐生于有元之世’这样的话,还能指望他有人性吗?

    啧啧......够离谱的!

    照这个说法,最佳的解题思路是,把朱皇帝送回前朝,重新感受一下那里的水深火热,吃不饱饭的幸福时光......

    几百年后,坊间还有一种奇葩论调。

    那就是朱皇帝心系苍生,允许民间百姓,绑送贪官污吏到京城,交给他定罪处置,还百姓个公道。

    没错。

    由他编写刊定的《御制大诰》中,的确出现过类似情况,也有一些成功案例。

    但原文是‘允许绑送害民胥吏’......

    这可不是科甲正途的官帽子,充其量就是地方的豪强士绅,干着最基层的工作,连个正规编制都没有。

    主要负责征收赋税,一旦激起民变,惹来不满,杀两个典型泄愤,顺便树立一下他朱皇帝伟光正的形象,安抚人心。

    等换个新的上来,百姓该交的钱粮,一份不能少!

    出口气而已,别太当真!

    至于他本人点派的亲信,到地方去任职的官帽子,升斗小民动一下试试,朱皇帝保管你有吃不完的大碗牢饭。

    所谓严惩贪腐,法不容情,如郭桓案那些,是抢了他朱家的奶酪,当然死不足惜!

    话说,把个人幸福,寄托于明君圣主,青天大老爷的思维,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如梦幻泡影一般。

    从秦汉到明清,四百多个皇帝中,不能说都是大奸大恶,但只要维系着‘天下奉于一身’的皇权体制,那个位置上就不会有好人存在。

    顺便一提,史书上大书特书的,某某盛世、某某中兴之类的,除了少数几个,基本都是吹出来的。

    这玩意儿的标准,压根没多高。

    可能是之前太差,刚看到点曙光,觉得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大抵止步于此了,很难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不过水中捞月,昙花一现罢了!

    跑题了,书归正文......

    批了半天奏折,累得朱元璋臂膊酸痛,起来伸了个懒腰,为自己的辛苦付出点个赞,内心予以充分肯定。

    正准备坐下,投入新一轮工作时,门外有个太监跑进来,脸上带着喜色。

    “陛下,刚刚有人来送了几大箱银子。”

    “他们说是奉韩国公之命,专程送给您的。”

    “您看,要不要亲自过目?”

    听罢,朱元璋抬起头来,眼前一亮。

    “哟,不愧是咱的老伙计,言出必践啊!”

    “当初那个约定,咱并没放在心上,他还真做到了。”

    “人在哪,银子过数了没有?”

    小太监赶忙答道。

    “刚把银子送来,那些人就走了!”

    “奴婢刚带人数过,一共三十万两,不多不少!”

    李善长笑了笑,心情大好。

    前些日子,他还在怀疑,李善长是故意躲开他,到海外发展势力,准备起兵谋反呢。

    可得了切实的好处,立马打消这个念头。

    果然是咱的股肱之臣,百官表率,在外边赚了银子,还没忘了咱!

    毕竟,这三十万两,不用充入国库,全部进他个人腰包。

    不用出半分力气,和白捡一样。

    “快,让人把银子搬进来!”

    朱元璋一边下达着命令,心思早就飞出去老远。

    决定今晚不忙别的了,和马皇后数银子玩,过把有钱人的瘾!

    不一会儿,几口箱子悉数送到。

    朱元璋打开一看,每个都散发着银灿灿的光芒,堆得满满当当,钱的气息扑面而来。

    虽说,眼下大明还不是银本位货币,但一直以来,都能在市面流通,没有人会拒绝。

    主要是因为华夏算是个贫银国,开采量不多,没办法作为主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