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 第543章 圣君幻想

第543章 圣君幻想(1/2)

    唾手可得的天大功德摆在面前,曹祯盯着御书房案上那封东狄“终战去位书”,心里哪有不心动的道理?

    不消一兵一卒,就能让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狄纳头便拜,这可是他父皇;

    那位被史官称颂为“中兴救世之主”的先帝,当年兴兵百万、耗费无数粮饷都没能做到的功绩。

    如今这功绩像块熟透的果子,稳稳地落在他手里,他怎么可能不牢牢抓住?

    这可是能让他青史留名、超越先帝的绝佳机会。

    可曹祯也清楚,这事不能由自己亲自开口提。

    毕竟东狄和大魏之间,隔着数不清的血海深仇;

    当年东狄铁骑攻破燕京,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先帝被迫南迁金陵,这份仇怨不能他急吼吼的一笔勾销。

    按道理说,双方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但现在,黄台吉主动提出自去帝号、俯首称臣,姿态放得这么低;

    他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总得拿出天朝上国的气度与胸怀,总不能把人拒之千里之外吧。

    曹祯没有急着下令接受东狄的投降,更没有急吼吼地签下终战书。

    他在等——等一场足够盛大的“造势”,要万众一心让他成为圣君。

    必须等到举朝上下都联名上奏,天下百姓都交口称赞,他这个皇帝“顺应民心”“顺应天意”接受东狄归降;

    这样他才能得到这份“圣德感化四夷”的千古圣君的称号。

    司马藩最懂曹祯的心思,很快找到了侍中太监王振和司礼监秉笔黄景。

    三人很快就定好了造势的法子。

    第二天起,金陵城的市井里,就多了不少“说书先生”和穿着官靴的“闲散食客”,四处散布“东夷慕化,天朝怀柔”的说法;

    把曹祯“放下昔日仇恨,为天下苍生接纳东狄”的行为,吹成是只有上古圣君才有的仁心之举。

    没几天功夫,金陵的茶楼酒肆里,全是夸赞皇帝的声音。

    “天子德被四海,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比之前传张克 “呼风唤雨破东狄”的段子还火。

    连最偏僻的巷弄里,都能听到百姓们议论皇帝的“圣德”,不少人还对着皇宫的方向拱手行礼,说皇帝是“苍生之福”。

    百姓们倒是真心盼着停战。

    在街边的面摊前,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放下扁担,一边吸溜着面条,一边议论:

    “要是真不打仗了,是不是能减三饷啊?去年光三饷就加了几次,再这么下去,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还有个穿粗布衣裳的老汉接话:“保国税总不用再收了吧?去年为了凑保国税,我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都卖了。”

    商贾们的心思比百姓活络多了,他们聚在绸缎庄的后院里,手里捧着茶杯,眼里满是算计。

    “要是能跟东狄通商,北境开榷场,那好处可就大了!”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布庄老板放下茶杯,兴奋地说,“东狄的人参、貂皮、东珠,在关内都是紧俏货,要是能大批运进来,咱们可就不是赚小钱了,是能发大财!”

    旁边几个粮商也跟着点头,琢磨着把关内的粮食运到东狄,赚一笔差价。

    金陵外的农人也盼着停战。

    在城外的田埂上,几个老农坐在田边的石头上,望着自家刚种下的麦苗,脸上满是期盼。

    “要是边墙内外没了烽火,咱们就能安安稳稳种地了。”

    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摸了摸麦苗,笑着说,“去年因为打仗,好多人家的牛马都被征去运粮草了,今年要是能安稳种地,收成说不定能好些,也能给家里添点存粮。”

    官员们更是举双手赞成接纳东狄归降。

    在礼部的衙署里,几个郎中凑在一起,小声议论:“要是不用再给边镇拨那么多粮饷,省下来的军费,刚好能补官员俸禄的窟窿。”

    还有个礼部的官员跟着叹气:“可不是嘛,去年年底,我连给老母亲买补品的钱都没有,要是能发全薪,也算能尽点孝心了。”

    勋贵们也乐见其成。

    要是东狄归降,勋贵集团在淮河全军覆没的罪责,也能轻些。

    之前总有人戳着他们脊梁骨骂‘无能’,现在好了,陛下圣德感化东狄,淮河的英国公他们不算白死。

    就连那些一路颠沛流离、逃到金陵的流民,也盼着边关安稳。

    整个金陵,仿佛所有人都同意接纳东狄去帝号的归降终战,除了左相诸葛明。

    诸葛明坐在诸葛府书房里,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

    他心里清楚,东狄绝对不是真心归顺,不过是打不下去了,想终战积蓄实力,等日后再卷土重来。

    可他又能怎么办?

    朝廷早就没钱没粮再打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国库空虚,百姓疲惫,金陵所有人都不愿再打了。

    现在,他连阻止一场“假意归降,实则包藏祸心”都做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