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 第571章 宦官崛起

第571章 宦官崛起(1/2)

    王振在司礼监的值房里,正对着一张官员名单琢磨。

    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嘴里念念有词:“李郎中那边得再递个话……王御史家的大公子还挂着锦衣卫千户的名头,正好能拿捏……”

    他正在暗中联络官员,帮伟大英明神武仁慈的敬爱的皇帝陛下曹祯铺垫好第二次围剿江北燕山军的舆论,再在朝堂上推一把。

    可没等他把联络的帖子发出去,金陵朝堂的风向,先一步变了天。

    变天的起因,不是曹祯的施压,也不是王振的运作;

    而是冉悼在江北的“创业”活动。

    尤其是冉悼下令重点打寺庙后,十几座大寺庙被抄,顺带端了无数金陵官员藏在寺庙“长生库”里的“小金库”。

    之前朝堂上弥漫的“对燕山军妥协、以安抚换太平”的气氛,像被一盆冷水浇灭;

    瞬间被“燕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声浪取代。

    带头喊得最凶的,是吏部侍郎秦会之。

    秦会之虽是江南出身,官至侍郎级别够高,却是个江南另类官员;

    主要在金陵对面浦口的定山寺,存了不少产业。

    也有个几千亩的小庄子,不算多,地里种着瓜果蔬菜;

    每年产出的新鲜食材,直接送进他在金陵的府邸,本不图赚钱,只求个安心。

    关键是定山寺里的银子是他大半积蓄啊!

    当官的绝不会把银子全堆在家里,赵德汉都知道搞个别墅专门放钱。

    傻子才会把家产全放在自己当官的地方,给朝廷抄家省事。

    异地资产配置,才是保全家族的后路,古今都一样的离岸账户。

    金陵是政治斗争的漩涡,今日还能站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明日可能就因为一句话说错、一件事办砸,身陷囹圄。

    一旦失势被抄家,府里明面上的财产,会被尽数充公,连一两银子都留不下。

    把财产隐匿在原籍,或是像他这样,藏在江北的寺庙里,就能为家族留下东山再起的资本——哪怕自己倒了,子孙后代还有钱吃饭、读书。

    江北寺庙的“长生库”,本是最稳妥的藏金之所。

    一来能借寺庙的“神圣性”规避搜查,清净佛门里藏着官员的私产,谁敢查?

    二来能通过寺庙放贷生息,把银子存在“长生库”;

    每月能拿利息,比放在家里发霉强多了,还能悄悄增值。

    最重要的是方便调用;

    从金陵渡江到浦口,不过半个时辰的水路,需要用钱时,一两日就能取来;

    对秦会之这种有强烈进步需求的官员来说,再合适不过。

    不像在金陵藏钱,哪怕是多买了一匹蜀锦,都可能被政敌和锦衣卫盯着,太打眼。

    可现在,定山寺的“长生库”被燕山军一扫而空。

    那是他攒了十年的“力工钱”,是他打点关系给儿子入仕铺平道路的钱!

    他怎么能不恨?

    跟燕山军议和?

    想都别想!

    议和之后,指望那些抢红了眼的燕山兵痞,会把吃进肚子里的金银吐出来?

    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有坚决主战,打赢了,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财产抢回来!

    “臣请陛下下令,即刻发兵江北,剿灭燕山逆贼!”

    秦会之在朝堂上慷慨陈词,跟着附议的官员,密密麻麻站了半殿,和前几日风向完全不同。

    仔细一看就知道,大多是中层官员和大部分勋贵。

    毕竟尚书、侍郎级别的高官,大部分在江南置办产业;

    金陵周边的良田、商铺,才是他们的主要资产;

    江北的财产不过是“副产品”,丢了也算不得不心疼。

    勋贵则是早就扩张出去了,京畿卫所田早被吃干抹净。

    可中层官员不一样;

    他们权力级别不够,金陵周边的产业早被顶级权贵瓜分;

    有钱也不敢碰(那是顶级权贵的地盘,什么级别分什么蛋糕);

    只能在江北(相当于金陵的“六环”)置业;

    寺庙“长生库”里的积蓄,是他们很大一部分身家。

    如今家底没了,谁还能坐得住?

    “陛下!臣附议!”

    “请陛下速调大军,灭了这伙逆贼!”

    “不能再等了!张逆僭越封王,纵兵劫掠,其心可诛!”

    朝堂上的呼声此起彼伏。

    曹祯坐在龙椅上,听着满殿的主战声,嘴角恨不得能挂杠铃。

    好!

    真是天命在我!

    原本主张妥协的朝堂,没几日有大批官员主动倒戈,要跟燕山军决战到底!

    王振都还没来得及造势,风向就自己转了——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他清了清嗓子:“既然众卿皆有死战之心,朕岂能退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